利雅得

一周财经八卦校长真的还不上1

发布时间:2020/6/6 9:57:23   点击数:
一周财经八卦,大家吼,今天都有收到小包裹没?没事儿,错过双十一,还有双十二!八一八校长被“限高”的事儿。11月10日,普思投资发声明:近期网络关于普思投资董事长王思聪先生被列为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报道,是因为熊猫TV直播平台倒闭而引发的投资纠纷。需要说明的是,熊猫互娱只是王思聪先生个人创业项目,他还有很多其他投资项目,不能因为一个项目的得失而全盘否定,谁都不能保证所有投资百分之百成功。目前普思投资代表王思聪先生正在全力应对,已有解决方案,我们完全有能力尽快自己解决问题。本公号相信,1.5个亿难不住校长。只不过是想不想支付的问题。不想支付也不是道德问题——商场上讨价还价、打折还款是常态。做买卖,很多跟钱有关的事,都应该划为“财技”,是技术问题,不是道德问题。因为企业=风险,不管是黄世仁还是杨白劳,都要“带眼识人”:明明你的下游已经欠你很多钱了,它还不上说明它有问题,你还在源源不断给它供货,那么你也有自己的问题:或者太依赖它;或者自己缺乏竞争力。所以在商场上,很多事是相互的,风险要自己承担——它的责任义务跟民间不太一样。当然,本公号也是瞎猜,并没有实锤。因为普思投资不是上市公司,熊猫TV也不是上市公司,它们都不做信息披露,谁也不知道它们的财报长啥样。不过有一篇文章还是凭它的独辟蹊径闯入了我们的视线,那就是网易财经的《王思聪欠1.5亿不还,原来是被亲爹坑惨了》。这篇文章的基本意思是:校长挺能挣钱的,但是他把挣的钱都拿去替他爸还债了——前首富搞房地产和海外收购,杠杆使得太猛,欠了一屁股债,虽然万达已经卖了很多资产,包括旗下文旅地产、酒店等,但还是补不上窟窿。所以目前,校长不敢还钱,因为一旦还了这1.5亿,就会有许多万达的债主跑上来要求还钱。文章也引用了很多数据来证明:万达现在手里没有资产,但是债务一大堆。它说万达的债务是三千亿,然后把万达卖资产的价钱加起来,大概一千亿,然后做了个减法:等于万达还负债两千亿。以及万达手里已经没什么值钱资产了,这两千亿很难还上……但本公号觉得,这里面可能、可能、可能有错误,因为万达虽然卖资产实得了一千亿,但是接盘侠接的不仅资产,也包括债务:比如年,万达文旅91%的股权卖给融创,卖了亿,但是融创也接手了万达文旅后续债务;同时,富力花亿买了万达77个酒店,也需要接手酒店的后续债务——这些文旅、酒店也都是贷款建的,你买走了资产,当然也要接受负债,以后的月供就是融创、富力还了。所以,做减法的时候,不能光看万达收入了+亿,也要从万达的负债里减去。万达一个房地产商,负债应该主要来源于房地产的银行贷款、抵押贷款、债券等,现在房地产脱手了,这些附着在房地产上的债务,应该随着房地产也都脱手了。所以,万达是减了债务之后,实得现金+亿。而且万达卖的很是时候,要是今年卖,指定卖不出前年的价格——前首富真的很果断。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曾以为大赚今却欲哭无泪》,说的就是富力收购酒店,结果拖累财务报表的事。以及,万达从港股回归的时候,管财团借了钱赎身,并承诺如果年8月前不能在A股IPO,就赔偿人家利息10-12%。但这笔钱的数目不是很夸张。万达私有化是公开的,一共就花了不到亿港币。两年利息加起来,70亿港币吧。万达手里的现金够赔财团了,何况万达年年度收入也上千亿。当然,本公号的账也是片面的。因为万达集团不是上市公司,不做信息披露,真实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咱们没处打听。本公号就是告诉大家:买家并购人家的资产,通常也要接盘人家的负债。除了不同意的部分,这篇文章有一个论点本公号很同意:年9月,万达因为不满港股对它的低估,从港交所退市,准备回归A股,结果证监会就是不批,活活拖了三年还没消息——这是逼迫前首富变卖资产的主要原因。嗯哪,本公号也觉得——一切都是因为万达回归A股搁浅,逼迫公司“转型为轻资产公司”。回归A股是个常规操作,人家史玉柱(巨人科技)、江南春(分众传媒)、冯鑫(暴风科技)都是从美国退市回归A股大赚,还有咱们专门说过的独角兽,为什么万达就被卡住了呢?反正根源肯定是因为万达的海外收购不合上面要求。前首富其实挺令人敬佩的,在逆境中头脑清醒:年8月退市时,他肯定没想到自己会“回归失败”,但11个月后,年7月他就开始变卖资产。说明他在这11个月中就悟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一点儿没耽误时间,干脆利索地(),这空儿大家自己填我们反正是百感交集不知道填什么好。话说大家看看上面我们举例的这几块料:史玉柱,+里我们说了他的倒霉,冯鑫,+里我们说了他的倒霉,其实我们只是随手举了三个回归A股的例子,其中两个企业家就都这么不顺……这说明这几年企业不顺的概率真的很大。政府要尊重企业啊,不能老用手里的权力操弄企业,不能觉得谁好就打赏谁,觉得谁不好就惩罚谁,你出产业政策可以,但是对独立的企业个体,还是应该依法办事,弹性不要那么大……在经济生活中,企业是唯一的财富创造者。除了企业,所有的群体都是财富的消耗者,包括政府。只有企业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所以政府应该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珍惜每一家企业。11月11日,沙特阿美(ARAMCO)公布了招股书,史上最大IPO要来了!沙特阿美就是“沙特阿拉伯的中石油”,全称SaudiArabianOilCompany,简称SaudiARAMCO,就是沙特阿美。中石油好歹不是全国垄断,还有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并列,沙特阿美可是全国性的垄断,沙特所有地下石油,甭管开采的没开采的,勘探出来的没勘探出来的,都归它。沙特虽然只有新疆+青海那么大,但是全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和产量最大的国家,所以沙特阿美当然也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最赚钱的公司,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净利润大约亿美元,是苹果的两倍多。公司盈利能力这么强,主要是因为石油都离地表很近,特别好开采。沙特石油的开采成本是一桶10美元,现在国际基准油价一桶60+美元,全是利润,啧啧。沙特阿美的前身是美孚。年,美孚在沙特开的分公司,美孚在沙特建立了采油厂、输油管道、炼化厂、包括油轮码头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很完备,后来石油价格不断上升,沙特政府越来越有钱,年的时候,就把这公司赎买,变成了国有公司。全世界都估计,沙特阿美这次IPO,会成为史上最大的IPO,能募到至少亿美元——截止目前,史上最大IPO是马云爸爸,阿里巴巴年9月在纽交所上市,募了亿美元。不要以为亿亿,沙特阿美这次IPO其实有很多不利因素——据说只打算拿出自己1%的股票IPO,而且选择在沙特的股市、利雅得证交所上市——阿里巴巴当时可是拿出了自己12.5%的股份,在纽交所上市。如果沙特阿美想出“全球最大IPO”的风头,只需要多拿点股份出来就好。本公号押沙特阿美想出风头,因为——国家虚荣心。不全球最大,沙特的面子往哪放?怎么让胡同里的小张小李服气?其他细节:只打算发行总股本的0.5%给散户投资者,0.5%=10亿股;剩下都是给机构投资者的,目前还不知道是多少,因为到底是IPO1%,还是1%+,沙特王储还没决定。以及,在自家菜场发,倒不是为起范儿,主要是因为沙特阿美的信息披露不能达到美国资本市场的要求,嗯哪,就是不透明。以及,为了吸引投资者,沙特宣布每年至少派发亿美元的股息,但是,沙特也宣布,如果不能派发亿美元,它也不会提前通知股民……呃,理由是风险因素很多,比如经济周期、对亚洲客户的依赖、恐怖主义什么的。现在投行还在忙活、发行价还没公布,正式公布在11月下旬。那么问题来了:→公司经营不透明、出了事要按照沙特法律裁决、对投资者信息披露有限、独裁政府、油价上涨无望、海湾局势紧绷……→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这股票值得买不?唉妈当然值得了!话说沙特阿美要IPO的事,也折腾了三四年了。表面上说,沙特给的理由是:因为环保原因,石油的价格长期看跌,所以沙特要搞经济多元化,募资来的钱用来搞清洁能源。但募资亿美元——沙特缺这亿美元吗?沙特阿美一年净利5个亿。所以本公号觉得,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吧,既然是象征,这股票就是沙特经济多元化的面子、标杆,指定赔不了钱。现在赶紧在利雅得证交所开户还来得及吗?不过估计中不了签,因为这股票就连“沙特籍离婚妇女”也有资格买入。一切都归因于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ohammadbinSalman),现任国王的儿子。本来沙特王位是哥哥传弟弟,但是传到前两年,剩下俩仨没当过国王的弟弟先后去世,老国王先是指定了自己一个侄子当王储,没两年废了,升自己的一个儿子当王储。萨勒曼王储/穆罕默德王子,年生,处女座,大概年开始在内阁担任重要职务——全球最年轻的领导人,30岁就执掌国防部那种。王储就属于……年轻人嘛,有魄力。沙特是美国在中东的坚定盟友,关系特密切,所以沙特在中东地位很高。而且两个宗教圣地都在沙特,所以沙特又表现得大方、宽容、有情怀,挺团结大家伙儿那种。但是王储一抓了军权,就对伊朗为首的什叶派势力表现出了强硬一面,比如轰炸也门亲伊朗的胡塞武装(),还一度跟卡塔尔断交,因为卡塔尔跟伊朗关系好。后来王储开始抓经济,提出了“沙特愿景”财政改革计划,计划扩大开放,开放教育、医疗等产业,抓交通、旅游,搞娱乐,搞太阳能、风能……反正计划挺多,一个比一个时髦,赶超迪拜,赶超拉斯维加斯什么的,而且拥抱资本——“沙特愿景”,记得孙正义那个全球最大的VC叫什么吗?“软银愿景”噻。对,就是沙特出钱给成立的,孙正义负责管理。总之,就是,年轻人上台,要让国家换个活法儿。然后就是年,沙特特工在土耳其把记者卡舒吉给切了。对于王储这样的人,我党有个惟妙惟肖的词儿:野心家。嘻嘻。(野心家长这样儿)总之,一个年轻的独裁者,虽然非常狠,但经验不足。这让一部分资本家觉得沙特还可以,因为他们跟独裁者打交道得心应手,就图挣钱呗;但另一部分资本家觉得不行,因为独裁者实际上是反市场经济的。这也是美国态度的反映吧。川普觉得“这有啥,他切他们国家的人关我啥事,我只关心油价,你把油价给我压住我就不追究你儿子的事”,但职业政治家没人敢问“这有啥”——川普想让美国收缩力量专注发展自己一段儿时间,但是职业政治家知道,“专注一段儿时间”之后那些事还是会回到美国身上,把局面搞烂还不是得美国收拾?所以还是别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撤退得太利索吧。要说起来,职业政治家是对的。因为,所有有个性的独裁者,最终都是走向美国的反面。像沙特这位,他就觉得,我们这么有钱,又有美国撑腰,就应该我们跺跺脚,中东震三震。可是这事儿挺难的,因为沙特的军事力量不行。其实要论实力,沙特军力在世界上排名还可以,毕竟有钱,装备巨好。但问题是,沙特万+人,伊朗万+人,兵源差好多。然后沙特还比伊朗富好多,国家给大家发钱,人人都有钱,平民不愿意当兵卖命——阿拉伯好多国家都是雇佣兵为主。相当于把北京上海捏一块儿,想称霸全中国,嘻嘻,就算有那小省不吱声,北欧三省、葱省、富士康省、扶南、胡建这样彪悍的能答应吗?沙特军队的军事素养确实一般。就今年,伊朗在波斯湾频频搞事,经常成功;沙特就去轰炸了一下也门,还被也门反杀了俩石油设施……当然,这是外人看,凡事总要试试,人家年轻王储就想试试,想让自己的国家换个活法儿。既然我对你美国言听计从,你们为什么不能把别人都打趴下,扶持我当中东老大呢?难道我给你美国交的保护费不够吗?看,这就走向美国的反面了吧?美国答应你,美国不愿意——中东这么乱我怎么扶持你当老大?美国不答应你,你不愿意——那我就要给你美国点colorseesese。所以美国的职业政治家,都不用讲什么意识形态,就是打心眼里讨厌每一个有个性的独裁者,甭管他跟美国好不好。之前沙特一直都是温和独裁者。总之,沙特的戏还有的看呢,未来吃瓜可期。11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CPI同比上涨3.8%。从8月的2.8%,9月的3%,陡升到10月的3.8%。3.8%是年以来的最高涨幅。现在已经不是年底“破3”的问题了,是春节会不会“破5”的问题。“通胀还是通缩”的讨论也比10月激烈了。10月,我们说,各项经济数据都不好,工业增长很缓慢,GDP碰6——除了食品工业价格上涨,其他主要行业还是衰退的多,所以,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通缩。但是10月的CPI上涨这么多,就得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了:未来一年是通胀还是通缩?有人说“拿掉猪以后都是通缩”,类似的话本公号10月也说过,但是经济问题必须看动态,市场往往是“风云突变”。本公号现在认为,“拿掉猪以后都是通缩”,这话用于过去是对的,但是用于未来就不一定了。按理说,其他行业都不行,经济降温,没有通胀的基础,但是——通胀其实是个货币现象,跟经济基础可以有关系,也可以没关系。想想那些非洲国家,国内明明没什么事,但是国际粮价一上涨,跨嚓通胀了。想想年前的国统区,各行业都通缩,可是反映在全社会,也是通胀。所以,脱离经济基本面谈通胀,是可以的;其他行业都是通缩,只货币通胀,也是可以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通胀是货币现象,主要还是跟货币发行量有关。别的不说,食品涨价这么迅猛,国家要不要给大家涨工资?不涨,社会能稳定不?涨了,是不是就是通胀?当然,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比这个还复杂:经济下行,政府本来也在犹豫,是否大水漫灌,叠加上物价跳涨,两厢里压力同时发作,政府要不要扩大贷款规模?要不要加大货币投放量?央行易纲行长9月24日刚说完“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不急于有比较大的降息”(参见),11月5日,央行就利用货币工具搞了亿变相降息——前后就差40天,完全超出市场预期。这多出来的货币,会不会引发通胀?当然,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信心”。经济上行还是下行,经济学家们能拿出很多解释,但归根结底,举国上下对经济的信心才是第一位的。正是因为有信心,美国经济才迎来了最长的繁荣期,正是因为没信心,中国经济才……央行为什么突然降息?当然不是因为猪肉涨价,而是因为经济下滑的预期太强了,央行要提前释放货币,别到时候不赶趟儿。信心很重要,有钱人有信心,才会进行投资,社会投资(非国家投资,也就是民营资本投资吧)量上去了,经济才能回暖。老百姓有信心,才敢消费,内需上去了,经济才能回暖。如果有钱人就是不出手,那么无论央行怎么拉,也没戏——降息降准多出来的钱都在银行账上趴着,企业就是不贷款,这些钱就是进不了实体经济去循环;而老百姓挣不到钱,全体消费降级……那全社会只能无可避免地走向通胀。既然说到通胀,唠点闲磕。资本主义社会也遇到过这种问题:经济停滞,CPI高涨,年的时候,美国的CPI到过14.4%——吓人不?后来里根上台,采用了“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进行经济改革,主要的手段就是减税、降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缩减政府开支,最终带领美国走出了“滞账时期”。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就是里根经济学。包括现在川总的减税政策,大家也说是里根经济学的延续。所以,我们中国遇到的很多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都是别人经历过的。减税——这个肯定没希望。今年减的这一拨已经让地方财政吃紧,不可能再减一拨。不过我们可以这么想:减税的本质是让企业、人民手里有钱,那么,能不能不减税,也让企业或者人民手里有钱呢?答案是:有办法——分地。把农民承包的耕地和名下的宅基地,无偿划拨为农民的私有财产。大家看了不要吓一跳,土地私有化其实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三大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土地是第一位的。生产要素必须自由交易,才能焕发最大活力。咱公号讲过,改革开放只是小小地解放了一下生产力——把土地承包给农民,就解决了全国人民饿肚子的问题。所以,要建立完整的市场经济,必须把三大生产要素都释放了。任何一个要素掌握在政府手里,不能自由交易,都会阻碍经济发展。所以,土地私有化是早晚的事——只不过改革的时机估计会选在对市场冲击最小,也就是人民群众最不需要房子的时候(比如13亿人变6亿人农村土地根本就不值钱了)……嗯,那样阻力也最小。哈哈哈哈哈。可能有人会问:国家财产怎么能无偿分给个人呢?这公平吗?答:这没什么,国有土地本来就是全民所有。以及,国有企业划转社保=农村土地分给农民,一个性质,国有企业的股份划转给社保,社保卖掉给城市居民按月发退休金,这也等于把国有企业股份白送给城市居民,跟把农村土地白送给农民差不多。而且,土地这玩意儿,只有靠近城市的才值点钱,除此之外大部分土地都没那么值钱,所以国家统统送掉,损失没想象得那么大。可能有人会问,把地分到农民手里,农民一卖,成为流民,社会马上就不稳定了,怎么办?答:这事儿很容易解决。很多国家都有分地的经验,成功的多,失败的少。我们只要好好研究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就应该能找到适合我们的道路——不能一方面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另一方面又担心农民毫无理性地卖地流浪,这俩磕儿是矛盾的。再说,世界上没有完美答案,产生流民,就去想安置的办法,土地不私有,社会上就没有流民了?那么,把土地无偿划拨给农民,有什么好处呢?答:好处是直接的,农民突然得到了这么一大笔不动产,可以变卖,可以抵押,可以自主经营,已经落户城市的农民可以变卖得钱去消费——扩大内需;或者抵押得钱去投资做个小买卖——社会投资;自主经营——创造新的产业……本公号的想象力有限,但是生产要素完全释放,创造的价值理论上是无限的。举个例子,我们没有打破户籍制度,只是创造了“农民工”这个概念,允许农民离开土地去沿海打工,就成就了制造大国,不是吗?如果6.7亿农民每个人手里多了几万块活钱,大家觉得经济还能下滑吗?这些土地放在政府手里,能焕发出这价值吗?可能大家觉得我们激进了,在说天方夜谭……其实不是的。还是那句话,事情的变化都是悄悄的,中国的改革派从来不密切联系群众。应该不用等到13亿人变6亿人的时候。8月29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这事儿我们一直欠着没讲。这个《修正案》最大的进步就是:删去了“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这一条(原法43条)。进步原因:打破了政府对土地的垄断,以后需要使用土地,可以申请国有土地,也可以自己去农村买!当然,只能买农村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而且不能是宅基地。据《南方周末》报道,这部分用地虽然只占农村建设用地的14%,但“好歹开了个农地入市的口子”、“总比没有好”。专家们对这事儿挺乐观的,他们说,“只要有个口子,市场的力量就会把口子冲大”。本公号也觉得这事儿乐观。因为外部条件在不断变化,我们的认识也不能总停留在过去。之前咱们讲过,OPEC对石油的价格保护,越是油价高,大家越能限产,越是油价低,大家越是偷偷生产——当经济下滑的时候,利益集团特别容易各打各的小算盘。“农地入市”,最大的阻力就是各地政府呗。各地政府只想垄断土地市场。但是,如果经济下滑,GDP压力大到各地政府没的选呢?现在热门城市的土地还值钱,政府会给“农地入市”制造障碍,但不热门城市还有其他办法盘活资源吗?打个比方,两个县争夺一个企业,一个县开出了“农地入市”的条件,允许企业在自己地盘上买地建厂,另一个县怎么办?制造业企业通常很愿意买地建厂,而不是租地建厂。而且,现在政府征地越来越麻烦。新修的《土地管理法》在补偿问题上,取消了原来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改成了“由省级政府通过制定区片综合地价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并至少每三年调整或重新公布一次”,也就是由“土地产值”改成“综合地价”,综合地价要考虑地段、供求关系、人口等因素,评估起来,比原来的“一亩地农产品一年卖多少钱”高多了,所以,政府征地,负担比以前重多了——这种情况下,各地条件不同,政府做法一定会分化,总会有政府走上放弃征地的道路。以及,虽然这次修法,没有把“宅基地交易”放进去,让很多人感到失望,但“宅基地交易”的试点,其实也已经展开,相信等中国人口明显减少,大家没那么爱买房了,宅基地就能私有了。总之,土地私有化,一些掌权的人未必是出于国家利益反对,而是出于部门利益反对。用似是而非的观点吓唬老百姓,是利益集团常用的手段。周其仁教授讲话:不是被逼到墙角,那个利益怎么触动?要不是饿到粮食供应不了,怎么会同意包产到户?要不是几亿人的就业没法解决,怎么会开放民营经济?不过,经济形势越糟糕,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越严厉,本公号郑重提醒大家,在未来的几个月,不要在社交媒体发CPI、猪肉、工资的牢骚,更不要编段子传播呀。万总和贝小姐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xiuxianx.com/lydls/1827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