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是什么?它是人想象的场景,或者是他所看到的现实的另一种感受。”
“如果建筑空间是麻木的,即使它们互相谐调,也没有什么意义。”
“客观的材料和细节对我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超越实际材料和技术的东西,才是建筑最重要的部分。”
△制作:有方;视频素材由MAD提供
你见过凌晨5点的马岩松吗?
9月10日北京时间20:00、洛杉矶05:00,在有方空间Bilibili直播间,身处大洋彼岸的MAD创始合伙人马岩松以“Dreamscape”为题带来讲座。国际建筑杂志《a+u》MAD专辑Dreamscape的出版,是此次讲座契机;而这也是有方最新栏目:“有方发布厅”的首秀,以线上直播发布建筑业界大事件。
讲座中,衢州体育公园、鹿特丹Fenix移民博物馆等9个MAD实践的最新进展一一在列。马岩松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他超现实的建筑想象——源自何处,又如何落实到具体项目中。
这是有方的第一次线上讲座,互动热度远超我们此前想象。讲座尾声,弹幕踊跃留言中的三个问题,引出了马岩松对于“山水城市”与“山形建筑”的辨析,及其对参数化工具的理解。此时,讲座的热度也已跃至B站直播学习区人气榜首。
△有方现场摄影:顾宇琳/有方
———
讲座全文
00引子去年我也在有方演讲过,今天虽然不在现场,但还是特别想跟大家做个分享。
这次演讲的契机是《a+u》国际版MAD专辑Dreamspace的发布,里面是事务所最新的项目进展。虽然“梦境”这个词很少用来描述建筑项目,但我回过头来审视的时候,能够看到项目关于“梦境”的特征。有时,我们追求一种超现实的、有想象空间的场景,场景变成图纸,图纸又变成实际项目。这本杂志最初起名“DreamsGate”。封面我特别喜欢,是把“胡同泡泡”窗户外面的场景变成了地球和月亮,跟我们现实所处的环境有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对我来说挺重要的。除了项目之外,杂志中还有南条史生写的文章。他是原森美术馆的馆长,文章主要讲我们作品中建筑和艺术的关系。今天我想把设计中的草图、模型拿出来,跟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比一下,看看当时的想象是如何与现实进行碰撞的。△有方现场摄影:顾宇琳/有方
01体验△?马岩松我想从一个特别小的项目开始讲。这是我们两年前在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上的艺术作品“光之隧道”,一个空间改造。它是山里一条多米长的隧道。山边上就是清津峡河流,四季都有不同的风景。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混凝土的市政工程隧道改造成艺术空间,给人以观察河流的体验。其中一个隧道,我们在混凝土墙壁上放了一些镜子,这些镜子就像一个个洞口。我非常喜欢这些洞口,它们给人一种空间的想象,好像是出口,可以去到不同的地方。隧道终点突然一转,面对整个峡谷。下图是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拍的照片。这里原本是一个观景台,有一张放有导览图的桌子,上面压了一块玻璃。我发现这块玻璃的反光特别有意思,你如果站在玻璃前,整个洞口就像是仙境,有种水在天上飘着的视觉效果。所以我就出了这样一个方案,一年以后改造完成。洞口整个设计成关于光的环境,混凝土墙变成了有反射效果的不锈钢材质,下面用水反射。我们把清津峡的水抽上来,水非常薄,有时候非常凉,像雪山化掉的水,你在里面站一会儿,脚都有点发抖。人可以从水面上走过去,只有经过这个水面才能到前端去看整个山水。有时候水非常安静,走的时候会有一些波纹,又形成反射。外面的场景又反射到隧道里面,天空也被反射在脚下,人在水天之间行走,整体形成内外相连的空间。下图是一个更客观的镜头……其实客观对我来说也不是特别重要。人进到任何空间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体验,体验一种气氛、体验一个故事,所以这种“客观”的材料和细节对我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马岩松
这个作品关于自然,关于光,还是关于超现实的气氛?我觉得它是关于自然,也不是关于自然。进隧道之前,你已经跋山涉水,看到了所有漂亮的风景;但进到人工隧道里面,其实已经离开了风景。隧道里面有另外一种观看自然的方式,它创造了一个不同的角度。回到讲座的主题,“梦境”是什么?它是人想象的场景,或者对于他所看到的现实的另一种感受。每个人眼中看到的客观、现实有时候可能是一样的,但是感受和想象不一样。我对这些东西特别着迷。02情感△?FujiKoji
下一个是稍微大一点的建筑项目,在日本爱知县名古屋的四叶草之家。这不是最新的作品,但我觉得有必要谈一下,因为它跟后面的一些项目有关系。在设计过程中有一个故事:房主有给周围人提供良好教育空间的理想,想拆掉旧房子,盖一个大房子作为家庭式的幼儿园。但设计完成后,家中的老人很舍不得拆旧房子,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这儿。在两代人争执的过程中,房主的爸爸病了,我们就不能再去使劲说服他爸爸。后来我想到,也许可以把老房子保留一部分,让这种记忆变成新生命的延续。下图是奠基仪式。这样的仪式感让我非常感动,人跟土地之间有特别紧密的情感联系。有时候我们谈一个建筑属于一片土地,通常在谈它的形式,以及跟周边建筑是否谐调。我想,它跟人的记忆、生活、感情能不能结合在一起,这才是重要的东西。如果建筑空间是麻木的,即使它们互相谐调,也没有什么意义。△?DanHonda
如果我不讲刚才的故事,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个建筑跟周边建筑不太一样。它看着有点可爱,像一个柔软的帐篷,是一个三层的空间,窗户开在空间中需要采光的位置,入口低矮下来,好像进入空间的小时空隧道一样,让小朋友们有兴趣,可以进入它。但它的设计重点并不在于传统的建筑学里的材料、构成、风格。这个建筑分成了两部分,中心是原建筑所在的位置,平面图里的一圈柱子是原来的木构架所在,老房子在新的空间里,木构架本身没有什么建筑上的功能。老房子很简单,有老木头也有新木头,并不是一个文物级的建筑;可在我心里,它就是一家人情感生活的载体。对于老人来说,这是他原来生活的延续。对于小孩来说,他们也会知道这个空间是从哪来的,它并不是崭新的或者强行为之的。它其实是有故事、有生活的空间。△平面图
△?FujiKoji我为什么要讲这个项目?中国城市中很多建筑充满了竞争力,标榜自我价值,那种力量特别迫切;但很少能真正接触别人的生活,去考虑他们的困惑。这是我们在日本的第一个建筑作品,它让我做了一个跟以前不一样的设计,让我觉得应该放松一点,更为别人着想一点。△?FujiKoji原来老建筑的坡屋顶变成了一个台阶教室和放书的地方,上面白色屋顶是新的,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空间。只有小孩才能进去的斜屋顶阁楼,从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水稻田。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梦境”。△?FujiKoji有时候现实就是现实,有时候现实会让你想到一些不同的场景、超现实的东西。前面的稻田和周边的邻居都是现实,但好像又引起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想象。想象与现实有实际的联系,而不是一个抽象的建筑学理论嫁接在这。我觉得这种联系挺有意思的。△?FujiKoji
03非竞争性这是衢州体育公园,有人说它像一个火山地貌。我们把体育场馆做成了一个公园,建筑都埋在土里,形体消失,变成大地景观。当我们要做大建筑的时候,脑子里的方案总是充满激情、力量感、纪念性,像鸟巢、水立方等。可是在这里,当我看到一个城市正在卖力地现代化,我想这个地方具有跟城市其他空间不一样的价值,它在未来可能不是一个体现竞争性的环境,而可能是一个放松的、绿色的公园,甚至超现实的公园,跟那些市政、民生的公园还不太一样,它有一种精神性、陌生感,所有人都可以来到这,把自己的故事、自己对环境的想象也代入进来。建筑外立面消失了,变成了草坡,采光、自然通风都通过技术手段解决。草坡还能上人,整个建筑变成了一个可使用的奇异地形。建筑顶端所谓的“火山顶”也是一个场所,人可以站在上面看其他的“火山”。人和自行车完全分层,形成立体交通。自行车在树林中的穿梭,绕一圈大概是4公里,又能跟城市其他机动车道连在一起。3万人的体育场做成一个大地形,屋顶是唯一露出来的构筑物,像飘浮的云。进到体育场,整个都是人们可以参与的空间。体育场结构已经封顶,预计明年投入使用。想象的东西最后落到建筑图纸上,需要解决交通和大跨度结构的问题。篮球馆上面是很大的预制混凝土拱壳结构,拼装完成以后,上面还有机电设备和一层覆土。这是难度比较大的一种结构方式。最顶部还有像火山口一样的下陷,周边是一圈树,形成一个公园。另一个“火山”里是游泳馆,几个拱形空间里有训练池、跳水池、日常用游泳池,空间挤在一起,又相互连通,结构都不太一样,根据内部的功能和空间气氛去设计,但外面是一个完整的地貌。体育场周边的环境都是新的,这个城市正在形成。中国很多城市的模式都差不多,但我觉得,尤其在疫情以后,自然空间特别重要,要让人们有喘息的机会。我想把这块地留出来,让建筑消失在环境里。当时从北京来衢州的时候,我一路上看到了中国城市充满了现实感的东西,所有人都在现实中奔波。比如在火车站,我在铁栏杆里排队,进安检,再从一个无比小的口进到偌大的宫殿式的空间,人像蚂蚁一样,在这种空间里会丧失对自己内心的感知。如果我们能让环境离开现实,塑造的场景让人放松,能有脱离现实的机会,说不定能使人进入到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04山水背景△?夏至下图是大约在六七年前做的、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的模型。当时想把特别感兴趣的山水城市的想法实践出来,先用模型去描绘,让建筑成为背景,让树木特别显眼,自然在这个画面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夏至
城市中的大建筑对我们来说是什么?是一个空间、是一个形象、是一个物体、是一种技术?是一个资本的、权力的东西?还是我们精神想象的介质?如何能让城市中的大建筑跟人有情感上的关系?如果一定要建这么多楼,我能不能让这些楼成为一个场景、一个山水般的环境?这几十年我们建城市的模式差不多。这里周边没有什么自然环境,我们想要改变。如果单纯看建筑,这就是正常的建筑,天际线和立面设计是为了统一形式,无论住宅、办公还是其他功能,都统一成给人以山水联想的背景。它只是背景,没有功能、技术、力量、空间价值附加在上面。跨越市政道路,我们做了一些桥和景观平台,在两块地里做了很多小房子,形成村庄一样的空间,里面有院落。我发现小房子好做一点,旁边的树会显得很大。古代没有什么太高的建筑,除了塔,大部分都跟自然相融合,人、自然、建筑形成一个整体。但现在,人和树的尺度都没变,人如何跟城市的大建筑产生关系?这是一个挺难的挑战。△?CreatARImages
有时候建筑立起来以后会有争论。建筑的形式重不重要?不管它重不重要,它都在那,我们有时候说某个建筑丑,或者城市中有一个伤疤,就是因为它很大,所有人都逃离不了它。能不能让建筑有自己的形象的同时,又弱化为背景?我们尝试改变高层建筑最根本的东西,比如说交通、垂直空间。我们把核心筒拿出来,人通过玻璃塔上下,电梯每三层停一次,有连桥进入建筑中的一个空的空间,它是高层建筑内部的共享空间,也是每三层一个,是社区人在立体空间中互相交流的地方。这样,机能的、技术层面的东西也跟社会层面人的行为、人的空间感受有关系。我们想在大的时空中,在现实城市中建设一个山水场景。△?FancyimagesWangkan
05光义乌市中心的乌江边上有一块绿色地块,义乌大剧院就在水中间。建筑中间有绿谷一样的空间,把建筑分为两部分,一侧是大剧院、音乐厅,另外一侧是会议中心、小剧场,功能上相对独立。我们希望它是一个飘浮在水面上的、关于光的场景。建筑形体由几个风帆一样的半透明玻璃体量组成。我们不想让它有一个很明确的形状,所以不同角度看来,这些风帆的关系都不一样,形成很松散的关系,好像能呼吸,形式感稍微消解了一点。它跟水的关系很重要。它建在水上,是很轻盈、透光、有漂浮感的场景。这个项目跟上一个项目对于山水意境的诠释也不太一样,这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