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利雅得 >> 利雅得旅游 >> 由开发时代进入城市更新时代,城市老旧空间
中国城市更新论坛做了什么?
一直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速度超乎常人的想象,而城市的衰老也早已开始。旧厂房、旧办公楼、旧街区……这些丧失了以往活力与功能的建筑与空间,是等待拆除,还是通过更新来重现光彩、产生更大的价值?月20-21日,中国城市更新论坛集聚中外城市更新专家及城市建设资本专家,探讨了国际发达城市的更新经验和当下及未来中国城市更新面临诸多问题及发展机遇。本届论坛主题是:“创新改变城市,技术重构价值!”
网易传媒副总编、主持人姚长盛今年是第二届中国城市更新论坛,而中国城市更新也往前走了一大步。中国城市更新前路如何,我们请中国城市更新论坛主席、高和资本的创始人苏鑫先生发表他的观点。
为什么发起城市更新论坛中国城市更新论坛主席苏鑫
为什么举办城市更新论坛?
本届论坛有74家理事发起机构,我们能看到,不动产行业正在由开发时代进入城市更新时代。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房地产,而是金融和高科技推动的现代服务业。
城市更新“三·三说”
第一“说”:中国城市更新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像人的幼儿期,特点是外资主导、单体改造,没有业态的变化;第二阶段是少年期,特点是内外投资并举、片区开发、业态升级和内容的改变;第三个时段是从今天开始的,城市更新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第二“说”:中国城市更新有三大发展趋势。第一个趋势就是空间的智能化,让城市更新和高科技结合起来;第二个趋势是楼宇的产业化,北京在推动腾笼换鸟,应该让产业跟城市更新结合起来;第三个趋势就是业态的复合化,城市更新要与消费升级结合。
第三“说”:对年的三大预测。第一是房地产行业上市50强中将有一半从事城市更新领域;第二是市值超千亿的REITs多于十家;第三是居住、办公、商业的空间全部智能化。
城市更新是一头笨重的大象,需要政府、市民和从业者们共同努力推动。
中外城市更新案例及政策比较与借鉴《中国城市更新研究报告》发布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关于《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这本书比报告精简,它是智库类型的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规律、经验、制度、金融。我们梳理了城市更新的发展规律,研究了国际经验,也总结了制度的支持。从主体看,城市更新最初是政府主导,后来出现市场,最后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从效果看,最早追求经济效益,后期则是社会效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非常快,今年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8.5%,所以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主要靠存量更新的支持。
对我国当前城市有机更新的观察和思考
关于中国当前的城市有机更新,我有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旧”建筑要变成“新”空间。它“新”在六个方面:一是复合空间,二是有主题的空间,三是共享空间,四是有服务的空间,五是科技空间,最后是有新体验的展示空间。
第二点思考:旧建筑变成新空间,就需要新的理念,新理念靠什么来实现?我觉得要彰显设计的力量。它是连接投资人、政府、民众等各方面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更新者理念的重要途径。
第三点思考:城市更新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我的想法是“提升品质+激发活力”。城市更新项目仅仅做装修是不行的,要真正提高品质。不过光有品质也未必成功,能“激发活力”、能吸引人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才是好的城市更新项目。
中国目前的经济转型在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这与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非常吻合。我认为中国的城市更新要走向有机的、高质量的发展,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贡献一份力量。
创新更新赋能城市华高莱斯董事长李忠
现在的城市没有吸引力,很多地方缺乏生活。人们发现离开市中心也能照样过日子后,变得不那么需要市中心。因此,要通过旧城改造来增强市中心的魅力。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改变:
第一,强化体验,用新消费赋能城市。什么叫新消费?首先,新消费不是买商品,而是买体验,突出娱乐性、互动性、场景化;其次,不是单一消费,而是多元的消费。体验要从三个角度来强化:购物+科技,购物+医疗,购物+旅游。
第二,强化交往,用新网络赋能城市。几乎没人能完全解决自己行内的问题,内行人经常看不清行业内的事。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说过,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放在一起能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跟越不熟悉的人交往,工作反而越有灵感。于是有了“商务社区城市”:混合功能布局,降低交通量,工作、生活无缝连接;多样化的交流场所,一切空间皆可停留;小街区、密罗网,用高密度的交流促进交往。
第三,强化熙攘,用新空间赋能城市。要让城市变得熙熙攘攘,“人往人处走”。街道是城市真正的骨架,没有伟大的街道就没有伟大的城市。注意一个趋势,中国人的街道生活现在越来越多,街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应该重构街景,形成趣味化的街道,激发活力,让街道变成交往空间。街道可以有更多的东西,如“快闪店”。快闪店的本质是单一空间、错时经营,不同时间给不同功能,这能够使空间利用率提高。
强化体验、强化交往、强化熙攘,能让旧城更新,成为恢复城市活力的起搏器。
什么在推进城市生长?北大汇丰经济学教授何帆
城市生长的动力来自哪里?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是交易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紧密后生长出来的,而中国城市的生长不是这样。中国的城市化速度非常快,我们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走完了别的国家50年、甚至上百年走过的进程。这其中有一个问题:自上而下的城市化不可持续。那么,城市怎么生长?城市生长的动力来自哪里?
第一,城市生长的真正动力是自下而上的。这是采访了很多城市规划师和居民后得出的结论。我们先看一个概念,单核城市——整个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区,这种城市有很多“城市病”。典型的单核城市就是北京,二环以内是它的核。那么何谓多核城市?多核城市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它的生命力就在于自下而上的力量。东莞就是极其典型的多核城市。它的生命力恰恰是自下而上地长出来,每个镇有每个镇的产业,有独特的居民和文化,合在一起变成多核生命体。自下而上的方式看起来效率丢失,实际上安全性在增加。
第二,社区的力量。比如在北戴河的楼盘“阿那亚”,我们能看到这种逐渐成长的社群力量。
第三,“城中村”也与城市更新有关。单核城市看到城中村就会拆,这样做会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就像一个生态系统,里面的乔木、灌木还有地衣都是不可或缺的。很多人想方设法要消灭城中村,但自下而上的力量是不可阻挡、不可忽视的。
当今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现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们忽视了,人民群众也有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当我们注意到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后,城市会生长得更好、发展得更好。
创意改变城市!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站在创新改变城市的角度,我有两对问题和假设。
第一对问题和假设是:社区到底是创新的终端还是前端?人们一般在CBD、在园区创新,社区好像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终端。但是,硅谷有一个车库文化,世界上最伟大的创新公司就产生在居民的车库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把CBD和社区的界限打破?
第二对问题和假设是:社区里的百姓到底是需求的满足对象还是创新者?你会发现,但凡享受退休生活的人,一般情况下衰老的速度比“退而不休”的人快。那么是不是有一种可能——居民不完全是需求的满足对象,还可以是创新者?
如果前面两个假设成立,那创新的动力怎么发掘?靠设计。设计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低估的。以前设计是创新链或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而现在设计已经在整个创新链和产业链中起作用。
我们原来认为社区跟创新不沾边。换一种角度思考,社区其实最贴近问题、最贴近消费,社区里面有改变者。社区是非常好的试验田,不管什么样的生存场景都可以放在社区里。
怎么让社区的实验效应发挥到最大呢?应该把大学和社区连在一起。因为大学是创造与传播知识的场所,前沿的、创新的东西是大学研究的对象。
技术引领城市更新!优客工场共享际创始人毛大庆共享办公、共享空间出现的规律
现在的企业不动产越来越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xiuxianx.com/lydly/19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