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利雅得 >> 利雅得特色 >> 王继堃我的心理治疗之路续
原创王继堃故事妈妈王继堃博士
四家庭治疗训练
就读博士期间,我曾经赴美,到美国布医院,接受精神科教授Keitner教授的家庭治疗培训及督导。Keitner教授是一个非常和蔼的美国人。每天在精神科病房查房,观摩问诊,在单面镜后观摩家庭治疗,小组讨论。Ryan教授与Keitner教授一起合写过关于McMaster模式家庭功能评价模式,以及McMaster系统家庭治疗的书。她对我非常热情,对我的学业和生活都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关心。
在Keitner教授及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我翻译了McMaster家庭功能评价模式客观评定的量表,并且在中国人群开展了信效度的检验。McMaster家庭功能评价模式是一个全面的评估家庭的工具和模式,包括客观和主观评定的两个工具,并且在此基础上有相应的家庭治疗程序和方法。
年世界跨文化精神医学大会在上海举办,我为Keitner教授担任翻译,并且带他到杭州和苏州游历。记得当时我们去到虎丘,我先带他游历了虎丘,等我们从公园出来的时候,Keitner教授说,我们去公园周围转转吧。于是我们沿着虎丘外围的居民住房绕了一圈。当他住在上海的宾馆的时候,每天他都会趁休息时间,出去散步,而散步的地点不是名胜古迹,是小街小巷,是菜市场,是市井生活。这是他体验生活的重要部分。教授对我说,当他医学院大学毕业后,他花了一年的时间游历世界各地。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作为人类学视角的学习和体验很重要。他给我讲述了他游历世界各地的体验和经历。在我去他美国的家里做客的时候,他再次在地图上给我指出了他曾经游历过的世界各地。在美国,精神科医师是一个非常令人具有自豪感和成就感的职业。教授也曾经对我说,因为精神科医生可以工作到老,不像外科医生,可鞥工作到一定年龄就需要退休了。
McMaster家庭功能评价模式和家庭治疗,最早发源地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keitner教授是创始人之一。他告诉我,他之所以来到美国布朗大学,是因为在加拿大,他就像一条大鱼,在小池里游泳;而到了美国,他就可以在大海里自由遨游。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的基础之上,我作为教员参与了赵旭东老师一年四季家庭治疗连续培训项目。这个项目为期两年,每年四次培训,每次两天。赵旭东老师就像一位严父,对我的学业悉心指导,对我的生活也给予了无私的关心。在观摩赵旭东老师做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系统式家庭治疗的“中立”原则。正如赵旭东老师在他的德国二师父弗里茨西蒙(《循环提问》作者),最新中译书《我的精神病、我的自行车和我疯狂的自我组织》的序言中所写到的,“从被动的角度看,有人觉得家庭治疗师的中立好像是不太符合助人伦理,就好像是治疗师不想出力、怕麻烦似的。其实,系统治疗师看似疏离、无为的立场,恰恰是把人当做发展变化的人,激发对方复原力、康复潜能的。20多年来我诊疗过的大量案例显示,‘处人于若即若离之间,处事于若有若无之道’的中国式立场,效果优于直接的干预。比如,面对心怀苦痛或怨恨的咨询顾客、病人,治疗师也许还可以把‘也许吧’说成‘未必吧’、‘难说’,还可以变成问句‘何以见得?’。这样的回应,比治疗师‘奋不顾身,跳下粪坑’要好的多”。
我也作为教员参与了孟馥老师家庭治疗连续培训项目,其他参与者还有姚玉红师姐、刘亮师兄、万行军师兄、马希权师兄、陈发展师弟、史靖宇等。孟馥老师就像一位慈母,无论是在家庭治疗的专业上,还是在生活中,都给予了我极大地帮助和支持。在我的新书《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以及《无论走到哪里,家庭总是如影随形-家庭治疗十六讲》,尽管孟老师非常忙,但是她还是抽出时间,为我的新书作序,在此对孟老师表达我深深的感谢!
在赵旭东老师引入的德国心身医学培训项目中,我曾经遇见过一位德国女老师。在一次巴林特小组的培训中,有一场讨论,我做了发言。会议结束后,那位女老师走到我面前,她说,“我觉得你一定会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精神科医生”。老师的话极大地鼓舞了我从事职业之路的信心。
五叙事治疗训练
年,中美首届叙事治疗培训在南京举办,在赵旭东老师的介绍和赞助下,我参加了JillFreedmon老师的叙事治疗的系统培训和督导。叙事治疗由澳大利亚的迈克怀特和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首创,其来源于家庭治疗,同时也属于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一种。
叙事是一种思维,一种态度,一种哲学观。叙事治疗就是带着叙事的思维和视野,陪伴来访者。帮助来访者改写自己的生命故事,重新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带着自身的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在Jill老师第一天的培训班上,我听到了一个故事,名字叫做“怀特先生的情人节”。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深深地爱上了叙事治疗。
有一个人名叫怀特。怀特先生一个人生活,他没有家人。他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吃完早餐系上领带就出门。出门以后,他会先到门口的报刊亭买一份报纸,然后到杂货店买一份牛奶,接着到他的单位去上班。中午会到餐厅去买一份三明治,(他也不和其他的同事交流)他会拿着他的三明治,坐到一个没有人的角落,独自一个人吃中饭。下午下班以后,他会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会路过报刊亭再买一份报纸,然后就回家。
怀特先生的生活非常单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就这样重复的生活着。有一天是情人节,怀特先生突然收到一个包裹——邮差给他送来了一个包裹。怀特先生心想:今天是情人节,谁会送我礼物呢?他打开了包裹,包裹里边装着一个心形的盒子。打开外面这个心形的盒子,里面还装着一个心形的盒子。他再把这个心形的盒子打开,里边装满了星星的巧克力。巧克力上面放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有人在爱着你”。
怀特先生心想,今天是情人节。我收到了一个礼物,礼物里边还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有人在爱着你”,会是谁呢?谁在爱着我?是牛奶店的女店员吗?还是单位上的某个同事?怀特先生感到很困惑。但是不管怎么样,他还是觉得很开心,因为他感受到有人在爱着他。
第二天早上,怀特先生出门的时候,他做了点和其它时候不太一样的事情。他刮了自己的胡子,系上了一个新领结,穿上了西装和衬衣——非常笔挺的一套衣服。怀特先生还是来到报刊亭,看到卖报纸的女店员,微笑的跟她打招呼说:你好!女店员被惊到了,因为以前怀特先生从来不和她们说话。
紧接着怀特先生又去到杂货店,他买了一桶牛奶。杂货店老板娘的小孩子大概五六岁,怀特先生微笑的跟小朋友打招呼说“你好啊”。大家都非常诧异,觉得怀特先生像是变了一个人。中午,怀特先生买好中饭以后,他不再像过去一样,孤单的一个人坐在角落一个人吃,而是端起午饭去找其他同事交流。
就这样,怀特先生的生活慢慢发生了一些改变。小朋友们都特别喜欢他。每逢周末的时候,怀特先生的院子里会有很多小朋友来找他玩。因为他会烤面包和小点心给他们吃。
突然有一天,邮差又上门来,他对怀特先生说:“很抱歉之前寄给你的包裹,是我送错了,麻烦请你把它还给我”。怀特先生默默地把巧克力和卡片重新放在那个心形的盒子里边,然后把包裹包装好还给了邮差。
原来这个包裹是送错了的,怀特先生感到很伤心。
第二天早上,他又恢复了原来的生活状态。他依然是单调的走向牛奶间,走向杂货铺和报刊亭,没有和商店的人打招呼。中午吃饭的时候,他又一个人默默地坐到一个孤单的角落。怀特先生似乎想要回到他原来的生活状态中。
但是因为他之前所做的一点一滴、小小的改变,他已经回不去原来那样单调的生活了。当怀特先生下班回家的时候,依然有一群很可爱的小朋友来他玩儿,怀特先生感到:原来我是受欢迎的,是有人在爱着我的。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每次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心中都有很多的感动。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是谁?Whoareyou?你是谁?我是谁?我们怎么样看待自己,是由于过去的种种事件所塑造出来的、我们对自己的一些固定的看法。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一开始就像怀特先生那样单调的生活一样,觉得在自己的生活中没有任何的开心和快乐。但是,由于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事件,怀特先生主动做出了一些小小的改变。通过这些小小的改变,塑造了他和周围其他人互动和相处的不同的关系的模式。到最后,透过他人和怀特先生的互动,怀特先生也逐渐改变了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吴熙琄老师曾经到同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来做过一次讲座和督导。在吴老师的讲座和督导中,有鲜花,有音乐,伴随着温暖的氛围,一个个故事随着音乐流动,流到我的心里。在董海涛、王树江的推动下,姚玉红师姐、林贻真老师、赵燕、玉伟,我们几人组成了吴熙琄老师叙事治疗培训的陪伴老师。一方面,我们参加吴老师的叙事治疗培训及督导;另一方面,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作为陪伴老师,陪伴在场的学员,更好的理解叙事治疗。
这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每次培训结束后,吴老师单独给我们做督导。我们每一个人在吴老师的陪伴下,讲述自己的故事。有欢笑,有泪水,有感动。我们也在这个氛围中互相陪伴,走进彼此的内心,在叙事之路上相伴而行。
六精神动力学训练
年,我参加了CAPA初级组,精神动力学的训练。整个培训历时两年,包括理论学习、案例督导和个人体验等部分。每年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十次课,每次课的理论部分共约五个小时。此外,每位学员配备一名督导,对长程个案进行系统的督导;并且,每位学员可以申请自己的个人体验师。
美国老师非常敬业。当时,我们上课基本上是凌晨五点多或六点多开始。带着惺忪的睡眼,集中到一个教室,我们小组的成员一起学习,一起讨论。有的时候,会由于老师的口音听不清和听不懂而烦躁,有的时候,因为讨论的精彩部分而兴奋不已。接受CAPA训练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文化的影响。有大量的英文材料和书籍需要在课前提前阅读,老师上课时讲得比较少,基本上都是鼓励学员提问,发言和讨论。
每个学习的单元结束,老师会给学员评分,学员也会给老师评分。
在我年秋去美国布朗大学访学的时候,我的督导邀请我去波士顿,他们全家请我吃饭。她首先邀请我一起去参加在波士顿的一个精神分析的会议,然后我们一起去逛哈佛大学附近的街道。在一个广场上,有几个学生在做自行车表演。一个年轻人骑着一辆小孩子的自行车,做各种高难度表演。我的督导在波士顿工作,我在普罗维登斯访学。她还介绍她在普罗维登斯的朋友给我认识,为我提供了很多专业和生活中的帮助。
上海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秦伟老师,经常邀请法国老师来做精神分析的培训。我也经常去参加。每次都会有一个特定的主题,老师的语言很美,有时候听到老师讲到某个来访者的某个梦的解读,觉得非常的享受。
内容节选自《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之路》
(未完待续)
王继堃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
同济大学医学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
美国布朗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婚姻家庭专委会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咨询委员会委员
原标题:《王继堃:我的心理治疗之路(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