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利雅得 >> 利雅得特色 >> 辽宁新增1例境外输入41例阳性,
辽宁新增1例境外输入
辽宁发布报道,7月3日0时至24时,辽宁省新增1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大连市报告。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治愈出院1例。
截至7月3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例(含境外输入例),治愈出院例,死亡2例,在院治疗3例(均为境外输入)。目前,尚有4例境外输入无医院隔离治疗。来源辽宁卫健委。
沈阳一周天气预报
时间的脚步跨入七月,意味着天气将更加炎热。从常年数据来看,一般7月中旬之后,沈城的“热度”才会明显升起,到了七月中下旬,将开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今天的天气以多云为主,市区最高气温26.5℃,体感还算比较舒适,不过雷阵雨会不时光顾,提醒大家外出时带好雨具。
41例阳性,航班暂停
据中国民航局2日发布,7月1日,民航局向6家航空公司实施熔断或控制客座率运行措施,涉及南航一航班,以及阿曼航空、阿尔及利亚航空、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柬埔寨景成国际航空等外航航班。
根据相关通报:
6月21日入境的南航CZ航班(金边至广州)确诊新冠肺炎旅客9例。自7月12日起,暂停该航班运行2班。
6月18日入境的阿曼航空WY航班(马斯喀特至广州)确诊新冠肺炎旅5例。自7月5日起,暂停该航班运行2周。熔断的航班量均不得用于其他航线。
6月17日入境的阿尔及利亚航空H航班(阿尔及尔至成都)确诊新冠肺炎旅客5例。根据航空公司选择,自7月5日起,限制该航班以不高于40%的客座率运行4周。
6月20日入境的荷兰皇家航空公司KL航班(阿姆斯特丹至成都)确诊新冠肺炎旅客6例。鉴于该航班(周日入境)系KL(阿姆斯特丹至上海)的奖励航班,自7月5日起,限制KL航班以不高于40%的客座率运行4周,并取消KL/2(周日入境,周一出境)航班。
6月17日入境的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SV航班(利雅得至广州)确诊新冠肺炎旅客6例;6月19日入境的柬埔寨景成国际航空有限公司QD航班(金边至成都)确诊新冠肺炎旅客10例。自7月5日起,分别暂停上述两航班运行2周和4周,熔断的航班量不得用于其他航线。鉴于QD航班已奖励,同步取消奖励航班QD/。
民航局要求,各航空公司要在当地使领馆指导下,做好后续航班旅客安抚和机票退改等服务工作。
点击此处了解详情
点击→口腔界的“溃疡克星”,不仅10秒止痛溃疡、舌疮,还能去口殠、牙龈消肿、降火!点击→蚊体质的“救命药”,喷一喷,蚊子离你3米远!点击→有“痔”之士一涂就见效,安全无刺激,用过都说好!大连市疾控中心发布7月防病提示
本月要重点预防肠道传染病及虫媒传染病
7月,进入夏季,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在闷热和潮湿的环境下,传染病病原体、媒介生物繁殖速度加快。市疾控中心提示市民,本月要重点预防肠道传染病及虫媒传染病;新冠肺炎防控意识不可松懈;此外,学生放假后,外出旅游增多,溺水、中暑、意外伤害的危险性增加;高温天气日常外出及户外工作者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谨防中暑发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干咳、乏力等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重症病例多在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近期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本土疫情均系Delta株引起,该毒株和此前的毒株变异位点不同,潜伏期更短,更容易传播流行。由于国内外疫情尚未结束,输入风险持续存在,广大市民应继续提高警惕,做好相关防护措施,即使完成全程疫苗接种,也不可掉以轻心。
预防措施
1.减少国内和国际非必要旅行,如必须前往,务必做好个人防护,少聚集,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和人群密集场所,避免近距离接触任何有流感症状的患者。
2.规范佩戴口罩。尤其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人员密集场所、进入通风不良的密闭公共场所,医院就诊或陪护就医时,一定要规范佩戴口罩。
3.保持手卫生。外出回家后、饭前便后,需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洗手,也可使用免洗手消毒剂;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用物品和部位,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
4.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开窗通风,加强营养,适度运动;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纸巾或肘臂捂住口鼻;保持居家环境整洁,勤晒衣被。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
5.购买食物时,尽量不直接接触生鱼、生肉,在日常处理、烹饪、食用食品过程中应该注意食品卫生,食物处理前后要彻底洗手、生熟案板分开,食物和饮用水要彻底加热、煮熟、煮透,水果尽量去皮食用。
6.尽量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不要捕食、贩卖、购买野味。
7.做好自我健康监测,有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向医生告知发病前14天旅居史,以及与有症状病例的接触史。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出的飞沫等),以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书本、奶瓶、床上用品等而受到感染。
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每年6月至9月为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其中7月和8月为流行高峰。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澡。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品;生吃瓜果要洗净;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
3.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4.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5.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劳逸结合,增加户外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
6.经常对玩具、个人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特别是奶瓶、奶嘴等入口物品。
7.6月龄至5岁的儿童可自愿、自费接种EV71疫苗,能有效预防由EV71型病毒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
细菌性痢疾、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等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指经消化道传播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较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伤寒及副伤寒、霍乱、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等。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及媒介昆虫机械携带等方式传播。
预防措施
1.勤洗手。工作结束、外出归来、饭前便后都要洗手。
2.不喝生水。饮用水煮沸后饮用,可杀灭致病微生物。
3.吃熟食。少吃凉拌菜,生食瓜果也要洗涤消毒;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食用螺蛳、贝壳、螃蟹等水海产品要煮熟蒸透。
4.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食用前要热透。
5.餐具应严格消毒。烹调时,生熟食品用的炊具要区分使用;尽量避免在路边露天饮食小摊点就餐。
6.搞好室内外卫生。清除垃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苍蝇、蟑螂等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媒介。
7.有病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切不可大意,一定要及时到肠道门诊就诊。
点击此处了解详情
点击→含一颗,2秒“爆珠”,5秒解决口臭!胃病、幽门螺杆菌都没了
点击→湿疹反复?痒起来真难受!这样能止痒你试过吗?
点击→人过60岁,膝盖就报废?每天做对一件事,关节疼痛不找你!
点击→脚臭?脱皮?瘙痒难受不能忍!露脚更尴尬!用它一喷全搞定!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蜱类(俗称“草吧唧”、“牛吧唧”等)传播的病毒引发的症候群。
常见症状有发热(体温38℃以上,重者可达40℃,可持续10天),并出现头晕、头痛、全身瘀点瘀斑、浑身无力、肌肉酸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厌食、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5月至10月,自然环境适宜蜱虫生长繁殖。
预防措施
1.进入草地、树林尽量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塞入鞋袜;衣物最好穿浅色,便于及时发现附着的蜱虫;
2.避免长时间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坐卧,尽量不穿凉鞋或拖鞋;
3.可在裸露的皮肤及衣物上涂抹含有避蚊胺的驱避剂(2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
4.回家后检查身体和衣物,清理可能附着的蜱虫;
5.发现蜱虫叮咬不要生拉硬拽,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再用尖头镊子夹牢蜱头慢慢施压后拉出;
6.移除蜱虫后,需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7.一月内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毒蘑菇中毒
毒蘑菇又称毒蕈,是指人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毒蘑菇种类达多种,其中含剧毒可对人有致死危险的蘑菇有40多种。野生蘑菇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生长环境呈多样性,以草原、树林地带最为多见。
蘑菇一年四季都可生长,以6-9月最多,特别是雨后。
预防措施
1.不采摘不食用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
2.不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
3.集体聚餐活动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
4.不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
溺水等意外伤害
夏季是儿童青少年发生溺水的高发季节。大连作为沿海城市,海边游玩机会较多。正值学生放假时期,家长们要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xiuxianx.com/lydts/22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