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利雅得 >> 利雅得地理 >> 新丝路学刊年第1期内容推介
《新丝路学刊》(JournalofNewSilkRoadStudies),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马丽蓉教授主编,是中国首本专注于“一带一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建构的学术集刊。
本刊秉承弘扬丝路精神的宗旨,助推百年显学丝路学的发展,在跨学科、多领域中形成问题导向型的研究范式,聚焦打造“一带一路”、丝绸之路、丝路学三个栏目,展开“一带一路”政策解读、丝路历史人文研究及中国丝路学理论体系建构,将丝路学研究的静态学术资源盘活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动态现实资源,以期为“一带一路”提供扎实且全面的学理支撑。
1从印度洋时代向太平洋时代的转型:
基于明代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察
万明
摘要:本文尝试突破“东洋”和“东亚”的范围限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考察明朝中国与海洋关系的变化,并探究明代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在这里,将以“明代中国与海洋三部曲”作为研究线索,展开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中国既是一个农耕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更曾经是一个海洋强国,认识这一点极为重要。纵观明代中国与海洋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历史三部曲来概括:第一部曲是中国与印度洋,第二部曲是印度洋向太平洋的嵌入,第三部曲是中国与太平洋。
关键词:明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转型
作者简介: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资深学科带头人,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特聘学术顾问。
2马可·波罗足迹考:从伊朗起儿漫到忽鲁模思的往返路线
[伊朗]穆罕默德·博格尔·乌苏吉
摘要:《马可·波罗游记》是研究伊斯兰中世纪时期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马可·波罗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经过伊朗领土、且从陆路与海路两条路线往返于欧洲和中国的旅行者,在中西交通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尽管关于《马可·波罗游记》目前已有诸多研究成果问世,但许多细节问题仍有待解答。其中两个较为重要的问题便是:(1)《游记》中记载的马可·波罗起儿漫(Kirmān)到忽鲁模思(Hurmuz)的游历路线尚不明晰,特别是这段路线中的名为“哥那撒勒迷(Canosalmi)”的地方的具体位置尚有争议(2)马可·波罗在返回伊利汗宫廷的路程中从忽鲁模思出发至与合赞汗(GhāzānKhān)汇合这段行程的路径也没有完全明确。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作者本人对马可·波罗在伊朗境内游历路线的实地考察,以及对《马可·波罗游记》同时代或之后问世的游记、伊斯兰历史地理著作等文献的记载进行分析,着重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并明确马可·波罗在伊朗境内游历的真实路径。关键词:马可·波罗;伊朗;起儿漫;忽鲁模思作者简介:穆罕默德·博格尔·乌苏吉(MuhammadBāqirVusūqī),伊朗德黑兰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3历史视域下的伊朗文化构建
程彤
摘要:本文从伊朗民族的形成、伊朗社会的内外构建和伊朗人心灵的外在表达和内在塑造阐述伊朗文化中物质和精神的某些方面在内外因素冲突下的构建。具体来讲,是以外来民族的波浪式地进入伊朗为例,说明伊朗民族在内外民族交流融合中形成;以伊朗建筑为切入点,阐述内外风格在建筑中的整合所象征的伊朗社会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构建,以具体外来制度的引进为切入点,认识伊朗本国各种制度的构建;以语言文字和宗教为切入点,阐述了波斯语在经历了外部文化的影响和内在的坚持,依然承担着伊朗人的思想创造和表达的角色,而源自于外部的伊朗两大宗教最终被塑造成具有鲜明伊朗特色主流意识形态,以波斯语、琐罗亚斯德教和伊斯兰教什叶派构建了伊朗人的内在心灵。
关键词:伊朗文化;构建;外部影响
作者简介:程彤,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教授、院长。
418世纪东南亚高地傣掸民族政权与政治生态案例分析
张宁
摘要:傣掸民族政权是东南亚高地区域主要的政治实体,是勾通周边国家权力中心与东南高地土著社会的纽带。由孟连土司政权的个案可知,众多傣掸民族政权,一方面受到东南亚曼陀罗体系中附属关系非排他性特点的影响,在各国家权力中心的夹缝中往往维持着多重附属关系;另一方面又独立的建构自己的利益关系网络,将邻近的山地民族纳入政权,以此作为保持政权自主性的重要条件,与周围傣掸民族政权保持着频繁的政治互动关系,与汉族矿民集团或商队保持良好的互惠关系。
关键词:东南亚高地;傣掸民族政权;政治生态
作者简介:张宁,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在站博士后。
5“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伊朗经济合作与伙伴关系构建
杨力;任嘉
摘要:中国与伊朗长期保持友好合作的经济关系。中伊关系向“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提升,是两国增强战略互信、深化互利合作的意愿表达。中伊两国比较优势互补,伊朗的经济稳定有赖中国提供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需要伊朗的合作参与,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经济合作存在利益聚合。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中伊经济领域的合作取得务实进展,战略伙伴关系深化发展。但两国在发展经济战略伙伴关系上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进一步加强政策沟通与合作共识,以期在变中求进,促进区域经济和谐稳定,实现共赢发展。
关键词:中国;伊朗;经济合作;战略;伙伴关系;一带一路
作者简介:杨力,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任嘉,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讲师。
6沙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分析:以《利雅得报》为例
刘欣路;范帅帅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为探究这些新思想、新理念等涉华报道在沙特的传播情况,本文以《利雅得报》为研究对象,从报道总量、主题、倾向性等维度分析了其在年11月15日至年6月30日期间对中国治国理政新思想十大议题的报道,并对报道最多的三个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利雅得报》对中国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报道量总体较少,且主要集中于“一带一路”“从严治党”和“美丽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发展理念”三大议题上。对三大议题的报道倾向总体上呈正面性,但也不乏负面报道。
关键词:治国理政新思想;沙特;国家形象
作者简介:刘欣路,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副院长、教授,海湾阿拉伯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研究员;
范帅帅,北京外国语大学海湾阿拉伯国家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7伊朗的水资源危机对其国家安全的影响评估
王诚
摘要:伊朗目前面临的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是由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和人为管理的失误共同造成的,其是伊朗在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遭遇安全危机的根源性因素之一。就内部层面来说,伊朗的水资源问题既引发了直接性的骚乱和冲突,又对政治、经济、社会和国民生命安全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就外部层面来说,伊朗的水危机会使得边疆和地区安全环境受到威胁,是引发地区冲突甚至局部战争的潜在威胁性因素。此外,伊朗的水资源危机也会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这给我国在伊朗的投资带来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伊朗在水资源危机管控中的失误也给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带来经验和启示;此外,伊朗目前也向国际社会传达了要在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方面寻求合作的信号,我国也可以此为契机,深化同伊朗在水资源管理上的合作,推动双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伊朗;水资源危机;国家安全;影响
作者简介:王诚,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波斯语专业教师,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级博士生。
8构建一带一路学:中国丝路学振兴的切实之举
马丽蓉;王文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丝路学既是文明交往学,也是国际关系学,更是全球治理学。自年至今,尽管丝路学一直聚焦“中国与世界关系”这一核心议题,但其概念界定、理论构建、阐释框架、研究方法等均有西方学术殖民主义的历史烙印与西方学术霸权主义的现实影响,使得丝路学的三大理论建构充斥着西方至上、文明冲突、零和博弈、西化治理等西方霸权主义思想,影响了丝路学的理论建构并弱化了其现实阐释力。近年来,西方对“一带一路”的分歧性认知,又折射出丝路学已然进入话语权博弈新阶段的现实,故应在破立并举原则指导下,通过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深度案例研究、加强结伴走丝路做学问意识等方式来构建“一带一路学”,这才是振兴中国丝路学的切实路径。
关键词:丝路学;一带一路学;中国与世界关系;“一带一路”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马丽蓉,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伊斯兰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新丝路学刊》主编暨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
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本期目录
·特稿·
万明:从印度洋时代向太平洋时代的转型:基于明代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察
·丝路历史文化·
[伊朗]穆罕默德·博格尔·乌苏吉:马可·波罗足迹考:从伊朗起儿漫到忽鲁模思的往返路线
程彤:历史视域下的伊朗文化构建
张宁:18世纪东南亚高地傣掸民族政权与政治生态案例分析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杨力任嘉:“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伊朗经济合作与伙伴关系构建
刘欣路范帅帅:沙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分析:以《利雅得报》为例
王诚:伊朗的水资源危机对其国家安全的影响评估
·丝路学研究·
马丽蓉王文:构建一带一路学:中国丝路学振兴的切实之举
往期目录
“欢迎各位同仁踊跃赐稿
征稿启事
《新丝路学刊》编辑部供稿
-END-
上外丝路上外丝路为一带一路汇聚上外思路
ISRSS:ProvideInsightsfromSISUintotheBeltandRoadInitiative.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北京白癜风去哪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