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雅得

为法治,初心一如来时路访中伦文德律师事

发布时间:2020/9/18 0:24:03   点击数:

转发视野天下,发布日期:年6月28日,作者:彭川。

年“下海”的陈文,是中国最早走向市场的创所律师之一。当年,行业空白较多,由此带来的挑战不少,但也为先行者们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也是时代机遇使然,陈文后来成为了中国房地产法律服务的重要开拓者。

陈文律师的另一项代表性成就,是作为创始合伙人之一,参与创建了中伦及中伦文德两家如今规模均已跻身中国前十的律所。它们不仅为中国输送了大量专业法律服务人才,而且在律所发展模式,包括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创新性探索。他率领的团队是中国较早在国外设立分所、尝试中外律所联营的专业团队,并创办了第一个由中国律师自己主导的全球法律联盟。

除了业务创新和律所运作、管理模式的探索,陈文还率队参与了中国多部法律的起草工作,并通过为“南水北调”、“2008奥运工程”“城市副中心及亚投行”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确保这些项目的顺利推进,助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如今回望自己28年的“下海”历程,陈文很是感慨:“到目前为止,做了几件让人开心的事,最大的欣慰,是为中国的法治事业尽了力,也做了些具体工作。”

年新春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原本平静的生活。陈文律师也添了新的忙碌,组织所里的同事为湖北武汉捐款捐物,鼓励大家撰写专业文章回答社会对于与疫情相关的法律问题的关切,鼓励大伙儿积极投身公共法律服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做事经常“先人一步”的他还早在2月15日便向国家提交了“尽快安排专门机构撰写新冠肺炎白皮书和建立新冠病毒纪念碑”的建议书。陈文说,“有机会能为国家做点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尽力去做。”

“下海”逐梦

ZHONGLUNWDLAWFIRM

陈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位衣着朴素、很有亲和力的慈祥长者。

而采访前查阅其相关资料,除了知道他的职业履历一点儿也不“朴素”之外,还有一个“小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刚“下海”做律师那会儿,为了跑客户,培育市场,陈文经常穿一件军绿色大衣,包里夹着一大堆名片,冒着严寒,骑一辆“二八”自行车穿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看到公司就主动上前递上名片,并向人介绍自己和团队可以提供的法律服务。多年后回忆起那段创业经历,陈文的这种吃苦和敬业精神还曾令他的一位同事兼“学生”大为感慨,“工作实在是太拼命了,现在的律师哪还有这种精神啊。”

可见,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那些有所成就的人,背后都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

作为“50后”,陈文身上这种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群体性特征之一。

陈文年出生在河南省焦作市,年被下放到焦作市博爱县金城公社做知青。在那5年的时间里,他曾和大家一起在大雪纷飞的夜晚喊着号子打井,一起在缺少安全防护、凶险崎岖的太行山上拉着板车,爆破修路,吃了很多苦,不过,也由此学会了忍耐与坚守,锻炼了意志和毅力。

大学时期,陈文学习同样刻苦。

年,通过努力,陈文如愿考上了兰州大学英语系。当年77、78级考生都是在年同一年入的学,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讲同属于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而能够从二千多万考生中脱颖而出,无疑是幸运的,加上进了大学就等于转眼之间由社会底层变成了令人称羡的“时代骄子”,因此大家都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晨曦诵读,挑灯夜战,也就成了十分普遍的现象。

除了能吃苦,陈文那一代大学生中后来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基本上还表现出了另一些鲜明的群体性特征,比如,有专业知识,有世界眼光,更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

毕业后,陈文被分配到了中原油田,由于工作出色,加上有外语特长,不久之后又被调到了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的焦作矿业学院教书。“那时候,国家百废待兴,各个岗位都急缺人才,求贤若渴,因此,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受到了各个单位的重视。一方面,这为年轻人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大家强烈的使命感和建设国家的紧迫感。”陈文说,“我们这一代人都视学者、英雄为偶像,受到的教育也使得我们普遍具有集体意识和家国情怀。”也是得益于此,77、78级学生的成才率很高,不少人后来都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甚至栋梁之才。

工作两年后,为继续充实和提升自己,陈文又报考并顺利通过了黄河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考试。

在这里,他首次真正与法律结缘。

“读本科那会儿,我曾想当一名外交官。”陈文说,这是他选择黄河大学的原因。资料显示,年成立的黄河大学,坐落于河南省郑州市,是中国第一所中美合办、中外合办的现代化大学。学校首任校长是两院院士、两弹功勋科学家秦元勋,他也是首届人工智能协会会长。黄河大学是当年国内唯一一所只招收研究生和全面实行美式教育、全英文教学的高等学府。学校共开设了美国研究、英美语言文学、经济管理、计算机四个专业。陈文选择了美国研究专业,由此得以系统学习了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成为了学校培养的首批中国研究美国的学者,也是当时中国稀缺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硕士研究生阶段,我系统学习了美国的《宪法》、《证券法》、《公司法》、《美国法律制度》、《劳工法》等法律知识,又因为通晓英语,所以,毕业之前就被招进了司法部。”陈文表示,这段学习经历为其日后做律师和专业方向的确立,埋下了伏笔。

年,陈文进入司法部国际律师交流中心工作。第一年他便以翻译的身份评上了中级职称,第二年又被提升为副处级干部,仕途可谓顺利。而更重要的是,借助工作的便利,他得以有机会参与到一系列中外法律交流方面的重要外事活动和会议。

“在国际律师交流中心,我有两段非常难忘且对我个人影响深远的经历。”陈文说。

第一段经历,是参与年秋季举行的“中美经济贸易投资法律研讨会”的承办工作。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中美律师界交流盛会,共有多名美国律师在其司法部长的带领下,乘包机飞抵中国参会,中国参会的律师也高达多人,时任中央领导人赵紫阳也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在北京举行,由中国国际律师交流中心承办。

“这次会议在当时中美两国及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xiuxianx.com/lydly/1882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