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雅得

张进,魏先华论ldquo马可m

发布时间:2021/10/24 16:55:01   点击数:
北京皮炎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精益求精,臻于至善

原文刊于《甘肃社会科学》年第1期张进(—),男,甘肃会宁人,博士,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提要

马可·波罗是最早同时走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西方商人,且留下了翔实的文本记录——《马可·波罗行纪》,大量涉及和记述了中国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马可·波罗最重要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到过”东方,而在于他用文本记述了一个“东方世界”,引发了无数人对中国的想象和向往。多年来,中西方文化不断演绎马可·波罗事件和文本,不同文本相互组合、镶嵌和生发,形成“想象中国”和表述中国经验的“套式”:黄金草原叙事、落后国家叙事与危险国度叙事。通过对中国经验的艺术表征和审美拨用而形成的“马可·波罗式”的表述中国的独特话语模式,成为文明互鉴、人文化成和丝路审美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理论回望和文化反思的焦点之一。

马可·波罗(MarcoPolo,—)是威尼斯商人,因为曾经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亚欧大陆而闻名于世。年,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从威尼斯出发,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向东穿过中亚,翻越帕米尔高原,经由喀什、敦煌等地,到达元朝上都,拜谒忽必烈汗,做官经商,直到年才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返回威尼斯。后来,威尼斯与热那亚发生海战,马可·波罗代表威尼斯出战,战败被俘,在监狱里他向人们口述旅行的所见所闻。狱友鲁斯蒂切洛将马可·波罗的故事整理出来,于年完成《马可·波罗行纪》。这本书在西方广为流传,激起西方人对东方,尤其是中国的无限憧憬与向往。年映堂居士将马可·波罗介绍到中国,此后马可·波罗开始在中国传播。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提出,《马可·波罗行纪》令无数人对中国心向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意大利,重提马可·波罗来华,擘画中意交往的美好图景,马可·波罗成为中意、甚至是中西之间增进友谊的桥梁、维护和平的纽带和象征友好交流的文化符号。一、马可·波罗文本《马可·波罗行纪》产生时欧洲的印刷术尚未兴盛,原稿早已不存,后来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下来,现存种不同版本的手抄本。年来,人们围绕《马可·波罗行纪》展开了一场跨时空、跨国界、跨文化的文本阐释和文本生产活动,从而形成了车载斗量的“马可·波罗文本”。时至今日,马可·波罗文本实现了不同媒介的叠合存在,其印刷文本、数字文本、物质实体文本与符号文本共存于同一历史时空。其文字媒介形式的文本包括手抄本和印刷本,图像语言形式的文本有漫画、插图、连环画,既有“次生的”文学作品,也有专业研究,还有影音视频资源如影视剧、动漫,综合性艺术如歌舞剧、相声剧,造型艺术有雕塑、浮雕。马可·波罗商业符号存在于物质产品,如瓷砖、卫浴、净水器、酒店、餐饮、巴士、房车、旅行社、机场、航空公司里程卡、邮轮、主题公园、B2B商务平台、国际教育学校(美国罗格斯中学中国合作伙伴)、德国高端休闲服饰品牌、羊、陶罐、啤酒花、火腿肠、红茶、深圳马可·波罗球队、手提包、桌游、纪念币、纪念邮票、广场、道路、博物馆,手游《王者荣耀》里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还有以马可·波罗命名的文化活动,如追随马可·波罗足迹的文化旅行,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给马可·波罗的礼物”,“追寻马可·波罗足迹——百位意大利画家画杭州活动”,国际学术会议、留学计划,等等。“后人类时代的文学艺术是以多媒介(multimedia),更准确地来说,是以全媒介或融媒介的形式来完成并传播的。”所有这些以马可·波罗为名的政治、经济、文化实践,融合所有媒介形式、体裁类型,是一个复合的“马可·波罗文本”。如今,这一文本成为人们想象的延伸和表述的媒介,在现代经济、国际关系、物质文化方面持续发挥作用,可以统称为“马可·波罗文本事件”(TextualEvents)。马可·波罗文本穿越悠久的历史和宽广的文化地理空间,“重复”生产与展演,囊括多种文化实践与价值取向,呈现出“差异性”与多样性。因此,“马可·波罗文本”不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一个关联着历史话语和“知识”变化的动态生成过程,是一个意义生产空间,揭示了“世界关联”的范式。由于“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元代中国作为《马可·波罗行纪》所记述的主体部分,经由往复建构与间性生产,逐渐形成表述中国审美经验的套式。中国审美经验指与中国有关的政治与经济、文化与制度、物质与想象等审美经验体验的综合体。东方学研究主要借马可·波罗之眼审视作为“他者”的东方和中国,以“偷窃历史”的方式,“不仅简单地忽视或削弱世界其他地方的历史,结果也误解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拨用是使用自己文化之外的事或物,通常并不理解、不尊重原初文化语境。西方文化从权力关系的主导者出发,重构了马可·波罗眼中物质极大丰富的神奇国度和“贤明英勇”的大汗,生产了一个内涵复杂多元的东方和中国。“西方的中国形象不仅来自中国现实,有时更重要的是来自西方自身。”西方文化以主体性身份建构东方形象,生产东西方文化秩序,中国成为“西方文化的审美对象、欲望的对象和想象中的‘他者’”。西方在积极对外扩张时期——16世纪大航海时代、19世纪殖民扩张时代以及全球化时代,不断重返马可·波罗,发现、拨用和演绎马可·波罗,表述了一种矛盾多元的中国审美经验。在某种程度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xiuxianx.com/lydts/2277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