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利雅得 >> 利雅得地理 >> ldquo心外无境,境外无心rdq
“心外无境,境外无心”
——读李少君的《心与意》
田字格(诗人)
《心与意》的建筑感像一栋6层的小高层:每层楼独立存在又彼此呼应(乡村、城市对应着写)。诗人文笔简练、不凝滞,独白式的文本直抵生存经验,整首诗呈现出喷涌勃发的创造力和通达无碍的用心:所执越少,束缚越少。他了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境不二”。
心与意
李少君
1
我们总是迷恋着现代的晕眩感
又深深依恋着故乡的宁静
两行诗道出我们目前所处的现实困境——“现代的眩晕感”使人迷恋,“故乡的宁静”让人依恋,出处、归处都是“恋”,都是心在确认:心确认什么就是什么,这种体验不存在真假。整个法界只有心,心外无他,故境缘无好坏,诗人不取不舍。在此,“故乡”既指诗人的出生地,也指本心、自性。
一排排波浪发出邀请
一行行海鸥踏浪而来
海南是诗人的第二故乡(精神原乡)。这段优雅而清晰:波浪发出邀请——海鸥踏浪而行,近于俳句的语言风格,画面在句式整饬和语感圆熟中打开,令人代入其中。想来,诗人在密集的创作中,专注或放松到一定程度时,会感到不少思想停下来了,心中生起喜悦:一种舒适的清净。随着专注的深入,这种清净会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纯粹。所以,这首诗清净污染。可见“率性之处,障无所立,碍无所处”。亦如肯·威尔伯说的:事事本无碍,庸人自扰之。3
夏夜的蛙鸣,秋夜的蟋蟀
都曾是我这个旅人失眠时唯一的伴侣
想一想我们的源头,我们都是旅人、浪子,失眠时,“夏夜的蛙鸣,秋夜的蟋蟀”和岑寂、羁旅感是我们忠实的“伴侣”。其中,蛙鸣和蟋蟀叫是我童年从夏听到秋的“睡前曲”,年复一年地听着入睡(安宁如母怀),想必诗人也是这样长大的。那时,人卧于天地间,远远地能听到渠水哗哗,蛙鸣像是木质的,也像在打嗝……诗中,这些寂静之声勾起了诗人的乡愁。
4
泪水,都是一样珍贵的
没有什么大小、轻重、价值高低之别
泪水是以血为原料,由泪腺加工而成。泪水中99%为水,含有盐0.6%。从出生起,我们流过无数次泪;懂事后,强忍住眼泪和忍不住流泪时会心痛:痛得只能捂住胸口,然后,感觉受了内伤。到底有多少悲伤、委屈、不舍甚至仇恨吞噬过我们的心?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八苦贯穿一生。“泪水,都是一样珍贵”——生起此念是因为诗人慈悲。他“不住于相”,认为痛苦、欣喜“没有什么大小、轻重、价值高低之别”。对于定力、止力好的人来说,欢喜、悲恸都是情绪浮动,守持中道才是重要的。
5
在大朵的白云辉映下
春天里一颗失魂落魄的心
如果可以,我们会站在那儿,把一生看完了再进去玩——事实是,如果没有看清,进去就卡在那儿。亲情友情爱情、事业家庭健康……一生就这些。白云下的心神不定对应烦恼如云蔽天。此时需体认烦恼即菩提,能所不二:我是无限的,一切皆是我,由此契入——破“我执”。心若不强名,妄念、妄情从何起?
6
路上,一个孩子和一条狗对峙
都在犹豫着应该往前还是后退
最后,它从侧路绕道而行
不可否认对峙来自于想赢的心,双赢多好,最难对付的是路窄:必须取舍。谁进谁退无法判断,退让的赢在“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前进的赢在直心直用,不迂回。绕道而走或直往前冲都好,关键是不纠结。
7
酒,象火苗,舔了一下我的心
随后,火焰一样腾地跳了起来
这段直接印心。火苗般的酒“舔了一下我的心”,“随后,火焰一样腾地跳了起来”。动感、情节和悬念十足。成一切相即心。酒从火苗般舔心到火焰般腾起——虚虚实实,这一幕刻画得实在精彩。我也多次发觉饮酒使我情绪夸张(大悲大喜),觉照力不够,但有时还是忍不住以酒助兴。离一切相方知“这些相是心识所变现的相续幻相”(刹那刹那生灭)。难得的是,诗人反观到自己在饮酒后身心如焚,从微醺到大醉是火力升级的过程。
8
一小滴蜜,诱惑不了这饕餮之徒
小剂量的毒,伤害不了这庞然大物
一滴蜜只是小剂量的毒,还诱惑、伤害不了饕餮之徒。讽刺、戏谑入木三分。“凡是出自小我的,不可能通向灵性;凡是出自灵性的,也不可能通向小我。”饕餮指胃口、贪心、欲望比较大,看穿它的病态魅力——实在配不上心灵的神圣——真心圆满无缺、一无所求。
9
墙外袭来的芬芳
侵入宫廷的每一个角落
宪兵也禁止不了
墙外的花香墙内嗅得。花香如法界之心:大、方、广;花香可作布施解:三体轮空;花香可作法喜解——法喜充满四维上下虚空,不可思量(“宪兵也禁止不了”)。我书桌上长期供花,对我来说,观花闻花香是深入内心的机会。也许,百无一用就是花,但其无为、无用之美可意会,能印心。
10
好男孩的下场
就是会为一个坏女孩神魂颠倒
他们双目一对
就像火星撞地球
触缘动心:被缘、被情牵引,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其吊诡性是“好男孩的下场/就是会为一个坏女孩神魂颠倒”。这不是某种特定体验、特定现象,“好男孩”在没有体证本自具足前自然会攀援自己没有的——坏女孩的坏脾气、桀骜、艳丽、特立独行……据有攀无的习性使人容易被境转:“双目一对/就像火星撞地球”。此诗好在诗人觉照力强,观察并记录自己的(也可能是他人的)觉受,且写法新颖,契合韩愈说的“惟陈言之务去。”
11
月光下欲望全无
成了真正的清心寡欲之人
“世上的欲乐都虚妄得很”,在圣灵般的月光笼罩中,诗人身心清凉,生起慧见——“世间的‘差异相’已不复存在。差异性一旦消失,上主之爱一眼照见了自己的真相。”所有异性可作母亲、姐姐观,带着慈悲、怜爱看待异性既消除了情欲的副作用,又磊落光明。值得一提的是,“清心寡欲”是诗人发现自己“着相”后的心境转化。
1
老人们的快乐都来自电视
老人们只剩下看电视的快乐
这不是我要的晚年,却是很多老人无奈的现实。老人富足的精神生活需要社会、家人和他自己共同来营造。容我走神——我想有信仰的老人(无论信仰什么)不至于空虚到天天看电视。当然,所有老人都值得拥有丰盛的快乐。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我曾祖父做到了。他在晚年抵达澄明之境:打太极,习字,听评弹、昆曲。像是勘破了时空象限,他总是教幼小的我无人我分别地看待事物。优雅地老去的还有90岁高龄的塔莎奶奶,她拥有“植物王国”,喂鸡喂羊;她画画,手工制作蜡烛、灯油,手工缝制家人与自己的衣物。诗人觉察到那一代老人的空虚是在提醒我们更好地选择自己怎么老去。
13
风的推进,云的滚动
在雷鸣电闪的威逼下
整个华北即将沦陷为暴雨的占领区
此刻的江南亦如此。恰好翻到这条讯息:今年6月日到7月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暴雨预警31天,连续发布预警日数为年有预警记录以来同期最多……诗中,“整个华北即将沦陷为暴雨的占领区”写得诙谐——启用不同系统的词进行穿插:消除诗意,语感结实。风云际会、雷鸣电闪,暴雨如瀑……自然的伟力、威力尽在笔下。
14
青春的抑郁是一桩无头案
最后的妩媚,不是口红
就是一场大肆渲染的朝霞事故
青春的抑郁理不出头绪:暗恋、相思、冲动、少年维特式的烦恼……都是青春年少的产物。因为荷尔蒙影响,因为心智水平所限,毛头小伙和傻姑娘会干很多蠢事。三十而立,四十才不惑。人总是犯错和调整中成长,变得通透。人到中年,回头看“最后的妩媚”,看诱人的口红,看“一场大肆渲染的朝霞事故”——会像大人看孩子过家家般释怀一笑的——敢问谁没幼稚、疯狂过?“无头案”也不管了,当它是个好玩的笑话。诗人能处理各式题材,“不管它是什么,它必须有/一个胃,能够消化/橡皮、煤、铀、月亮和诗”(辛普森)。这段如X光般透视了“青春”。
15
这个城市也许过于贫乏无味
所以把每一条道路弄得曲里拐弯
好像里面藏着什么幽奥深邃的秘密
口语化。精辟。城市曲里拐弯的道路与笔直的老弄堂形成对比。在弯弯绕绕的路上人容易碰壁,走上歧路。诗人爱自然,他觉得钢筋混凝土的城市贫乏无味,连道路都不如乡下的能一眼看到头。这种写法是从当代意象切入,然后议论(“强行附义”),读来你会连连称是,他说出了你想说的,你也希望城市与自然有机结合。
16
霜之重,一夜之间覆盖整个国度
霜之轻,只落入一个小女子的心中
诗人的灵性应在创作上,写得空灵、及物。“霜之重”和“霜之轻”是对立式咬合,“一夜之间覆盖整个国度”和“只落入一个小女子的心中”是另一组对立关系。霜覆盖大国是时令使然,白茫茫一片甚是壮观:所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霜落在女子心中,能想象其纤小、柔弱,所谓“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此外,“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冻叫初霜冻,翌年春季最后一次的霜冻叫终霜冻,初终霜冻对农作物的影响都较大”:霜亦有情。
17
人生的命运,由几把钥匙决定
打开一扇门,再关上另一扇门
或者,从一扇门通向另一扇门
你会反观到——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现象都不真实存在于你心之外,当你不需要任何现象继续时,那个现象就会表达出离开或无需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xiuxianx.com/lyddc/22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