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在其五一诗中,杜甫怀念了当年献赋的蓬莱宫,其六便开始怀念另一个地方,曲江头。
首先看第一句。
“瞿塘峡口曲江头”,这一句,出现了两个地名,一个是瞿塘峡,一个是曲江,瞿塘峡在夔州的奉节,在重庆北部,就是杜甫现在呆的地方。而曲江在哪里呢?在西安,或者说在长安,在皇家园林里面。说到园林,苏州也有很多园林,拙政园、留园……但是苏州的园林都是秀气,皇家园林则是大,真山真水,在长安的皇家园林里面,有曲江池、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寒窑、秦二世陵、唐城墙等风景名胜古迹及历史遗存。
这两地相隔千里,曲江,对杜甫应该是有特别意义的,至少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杜甫曾写过许多首关于曲江的诗。就像我回忆以前的生活,在小县城里,每次我回忆的时候,总是会回忆我的初中,高中的学校,因为那个地方重要,因为在哪个地方发生了很多的事,因为我曾在那个地方拼搏过,因为那个地方见证了我为我的梦想去努力。就像我之前写的《小商店与小摊》,小学的小商店,承载了我童年的放学之后的快乐,所以我会想起。
我曾在课上与学生说过,若是你今后考大学考出去了,考到了别的省,就算是北京,好巧不巧,因为一些原因,你回不来了,你往南方看,你会看到什么?你会想象着你看到了你的家,你经常去的地方,你也会想象看到我们西浦。我说完之后,许多学生哄堂大笑,我理解,就像我大学时候,考四级考了好几次,我就告诉自己,等我考完四级,我一定要把所有的英语书都烧了!
可是那天下午,课代表打电话告诉我,我的英语过了的时候,我心中也没有太大波澜,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激动,立刻就把所有的英语书都烧了,虽然,我后来还是把教材丢了,但是,那也不是只丢了英语,除了和古代文学相关的教材我一直留在身边,其他的全部都丢了,像什么《班级管理》、《心理学》……
所以说,我说完的时候,学生在笑,我也只是笑了笑,没有反驳,多年以后,还是会有学生,“南望西浦欲思归”的,因为,这里的三年,是你人生中很重要的三年。
回过头,杜甫的《曲江二首》:“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此二首,已经透露出失落之情,再说一首《曲江对雨》:“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所以说,曲江是杜甫长安诗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安史之乱前,他以曲江游宴为题,讽刺诸杨的豪奢放荡。陷居时期,他潜行曲江,抒发深重的今昔兴亡之感。而平乱之后,则大多寓凄寂之境于浓丽之句,表达深沉的悲感与愤慨。
因为这个地方重要,所以,在回想蓬莱宫之后,他开始回想曲江头。
瞿塘峡和曲江相差千里,但是这距离在杜甫眼中,何止是千里,所以,他将这距离夸大,二者相距万里之遥,想要回去,是何等的艰难。
“万里风烟接素秋”,此一小句,也是有不同的版本,有的说是“烽烟”,有的说是“风烟”。先来说说“烽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扬州路”,烽烟,是形容战事的,当时整个唐王朝确实还是处于混乱之中,所以说“万里烽烟”,没问题。但是后面有“接素秋”三个字,这三个字若接在“烽烟”二字后面,便会破坏一种美感。
《与朱元思书》里面有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刘长卿的《新年作》里面也有一句:“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看此二人笔下的风烟,风烟接的都是景,更契合第二句的情境。
接下来便是“素秋”,“素”是没有颜色,课上常拿“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素秋,便是没有颜色的秋天,因为秋日,花草凋零,没有颜色,还剩下什么呢?还剩下风烟,可以想象一下,到了秋天,树上的叶子落了,你走在一片旷野之中,秋草枯黄,秋水澄澈,日色到了黄昏,水边烟霭升起……
那么再整体来看一下首联,而这相聚万里,那么将这二者连接在一起的是什么呢?是这万里之内的风烟,是整个秋日里的风烟,将这万里连接了起来。
他在怀念万里之外的曲江,怀念曲江的什么呢?颔联给了我们答案。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花萼相辉楼,是唐代长安著名皇家建筑,简称花萼楼,始建于唐代开元八年(公元年),位于京师长安兴庆宫(今日西安市兴庆宫公园)之内。
盛唐时代,花萼相辉楼位列四大名楼之前(即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山西的鹳雀楼),统称为“天下五大名楼”。而花萼相辉楼位于帝都长安皇宫之中,是长安城内大型娱乐活动的文化艺术中心,也是盛唐天子玄宗与万民同乐、交流同欢之处,享有“天下第一名楼”的美誉。遗憾的是,后唐的战火将这座名楼摧毁殆尽,而后少有人知晓“天下第一名楼”何指。据历史记载,玄宗即位之初,与兄弟的关系非常好,这是很少见的,一般即位之后,都会对自己的兄弟进行打压。
比如曹丕,曹丕即位之后,逼迫曹植写了那首七步诗,随后更是对曹植进行打压,在之后的日子,不断改变曹植的封地,所以曹植自叹:“十一年中三徙都。”一个皇帝,能做到玄宗最初时候的样子,其实是很难得的,后面就不提了。
夹城,两边筑有高墙的通道,《旧唐书·玄宗纪上》:“遣范安及於长安广万花楼,筑夹城至芙蓉园。”玄宗通过夹城去花萼楼,去曲江,所以说是通御气,他不好直接说皇帝名字。“御”这个字,其实是十分高贵的,御和它的繁体字﹝禦”﹞本是两个字。“御”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像持策于道中,会驾驭之意。御在典籍中多指驾驭车马。引申指驾驭车马的人。御也泛指驾驭一切。此外,由本义还引申有治理、统治之义,因帝王是离不开车马的领导者,所以扩充意义至与帝有关的事务。御也是古代六艺之一,指驾车的技术。“禦”古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是指御除灾殃的一种祭祀,还有防御、抵抗之义。“御”和“禦”在古籍中时有通用,”后来简化作“御”。
此外,道教里面有“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之说,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四御: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
也有种说法,把玉皇大帝也排在了四御里面,可见,四御的位置时很高的,所以,为什么说御气,原因在这里。
下一句,芙蓉小苑入边愁,本来玄宗很开心的去曲江游玩,然而,一转眼之间,来到了芙蓉苑,突然之间就来了愁,还是边塞的愁,安禄山起兵了,你看这一联,一个“通”,一个“入”,用的匪夷所思,“通”和“入”都有有此到彼的意思,但是通,速度快,没有任何阻碍,四通八达,条条大路通罗马,玄宗在花萼楼和曲江玩的开心,自然道路是通的。而“入”,有些“不知不觉”的意思,就好像玄宗在芙蓉小苑本来很开心的看着歌女载歌载舞,沉醉温柔乡,慢慢的,慢慢的,便沉醉过去,随后慢慢睁眼,看到周围已经满目疮痍,有些玄妙。从花萼楼,到芙蓉苑,是由兴盛道衰败,数十年的光阴,凝聚在短短的十四字之中,颇有种“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之感。
李商隐身上有杜甫的影子,此处可见端倪。
来看这一首杜甫的用字,“万里风烟接素秋”的“接”,“花萼夹城通御气”的“通”,“芙蓉小苑入边愁”的“入”,都是从这里,到那里,打成一片。
“珠帘绣柱围黄鹄”,前一联写到了芙蓉苑,皇帝在芙蓉苑是有很多行宫的,既然是皇帝住的行宫,装饰必定是华美的,之前有这么一句小诗,“白玉堂深曾草诏,水晶宫冷近题诗。”这是水晶宫,还有李白的《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个帘子都是水晶做的,而此处,是用珍珠穿成的帘子,杜牧的《赠别二首》说的好,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绣柱,有人说是柱子上围上幔帐,想也能觉得这个场景不当,《说文解字》载:“五采备也。”《考工记》:“画绘之事集五采,五采备谓之绣”。所以,这个“绣柱”,可以指绘了图案的柱子,昔日学过《滕王阁序》,里面有一句:“披绣闼,”推开装饰精美的阁门,门如何装饰精美?应是雕刻精美,“几回青琐点朝班”里面“的青琐”,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花纹,所以,绣柱也可以指雕刻图案的柱子。
珠帘绣柱解释完了,如何理解黄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我们从时间来捋一下黄鹄的出现,最初之时,《楚辞·惜誓》中黄鹄“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圆方”,《商君书·画策》:“黄鹄之飞,一举千里。”黄鹄有什么特点?飞得高,而且很高,颇有鲲鹏之感。随后,《文选·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刘良注:“黄鹄,这里,喻逸士也。”颇有种凤凰之感,凤凰,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唐韩愈《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黄鹄据其高,众鸟接其卑。”可见,黄鹄是一种非常高贵的鸟。
到了汉朝,强化了“黄鹄”意象的吉兆和神谕属性。黄鹄形象成为“神人以和”的象征。《汉书·昭帝纪第七》记载:“始元元年春二月,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公卿上寿,赐诸侯王、列侯、宗室金钱各有差。”黄鹄显现是祥瑞的象征,所以群臣敬贺,皇帝亦遍赏百官;而传为汉昭帝所作之歌用“羽肃肃”“行踉踉”来展现黄鹄之姿,盛赞其“嘉祥”并在诗歌结尾表现出“自顾菲薄”的谦敬之态,可见汉代“黄鹄”不仅为瑞兽,更是神祇旨意的代表和象征。
由于具有神性色彩的“黄鹄”意象为神鸟瑞兽,故其显现和消逝便成了福祉降临与否的征兆。“黄鹄”来则预示吉祥,离去则世道可忧。
可杜甫写此句,仅仅是为了描写皇帝行宫的美吗?不然,背后是一种讽刺,和“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一样,有讽刺的。
“锦缆牙樯起白鸥”,“锦缆”,缆,系船用的绳子,苏轼写过“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陆游写过:“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而“锦缆”是用锦缎做成的绳子,毕竟和皇帝挂钩,自然不能寒酸。牙樯,象牙装饰的桅杆。一说桅杆顶端尖锐如牙,故名。后为桅杆的美称。之前学过苏轼的一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此处,又出现了一个意象,白鸥。杜甫之前一首诗也出现过白鸥,“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鸥鸟,有典故,出处是《列子》,在其中的“黄帝”篇中,讲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有一个住在海边的少年喜欢划船出海,与海鸥嬉戏相处。每当他划着小船来到海上,成群的海鸥围着他争相嬉闹,同他尽情玩耍,毫无戒备之态。一日少年的父亲对他说,让他再去海上的时候,逮几只海鸥回来赏玩。少年答应了父亲的请求,依旧划着小船来到了海上。但是这次海鸥却像知道他的意图似的,只在小船的上空飞舞盘旋,却再也不肯落到船上与少年游戏玩耍了。在评论这个故事的时候,古人总结道“心动于内,行变于外。禽鸟犹觉,人理岂有诈哉!”正是因为少年有了捕鸥的私欲和动机,所以他的表情和动作与往常天真无邪不一样了,海鸥察觉了其中有诈,故而不肯就擒和与他嬉闹了。
黄庭坚曾经写过一首诗:“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所以,鸥鸟出现,是安静,是忘却机心,是祥和。
而现在,白鸥飞起了,这份祥和被惊醒了,而且,锦缆牙樯是富贵事物,是皇家事物,现在随着白鸥飞起了。总起来看,珠帘绣柱仍就在那,一行行,一列列,围着水池里面的黄鹄鸟,曲江池里面的锦缆牙樯,一挥动,白鸥纷纷起飞,但是联系上句,可知,这份极其恢弘的景色,随着边愁的出现,已经渐行渐远了。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此句尾联,用词与其二“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略有相似,无炼字,其意好。不过,来看其“可怜”二字,既有“可惜”,又有“怜爱”之意,昔年讲“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之时,讲到“怜”是“怜爱”的意思,灭掉蜡烛,是因为“怜爱”,看起来不是很通顺,但是,换个角度看,晏殊写过“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这不是蜡烛,这是一个人啊。
晏殊诗中的主人公本身是分别,所以,他不想让这个蜡烛和他一样难过,所以便把蜡烛熄灭了,因为,“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样理解的话,杜甫写了花萼楼,芙蓉苑这些让人值得怜爱的地方,也说得通。
若是理解为“可惜”,可惜这些美丽的景色啊,如今战火纷飞。要知道,秦中(长安)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称帝的地方,都是都城啊,一个这样重要的都城,现在竟然变成这个样子?
再来说说“回首”这两个字,许多诗人都写过“回首”,李清照:“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杜牧:“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秦观:“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陆游:“向来历关河,万里空回首。”“回首”,便是回头,你看这些“回首”,除了李清照的,这个“回首”,似乎都是不忍回首,徒然回首,杜甫这个“回首”,看了花萼楼,看了芙蓉苑,看过了繁华,不忍心再看它们的衰败。
有叹息。
深沉的叹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