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利雅得 >> 利雅得特色 >> 人物志脑威遗落人间的圣徒
一、
街上走来一个老人,步履蹒跚,脸上沟壑纵横,里头镶满了风尘,一双眼睛却如火炬一般,散发出睿智的光。
他走过一家店铺,几个孩子在门前玩耍,尘土漫漶着幼小而欢快的身影,他缓缓走近,在孩子们身后的店铺台阶上,他却看到一个格格不入的身影。
那个小孩年约十岁,相貌清奇,却瘦弱而阴郁,眼中流淌着难掩的孤独。老人一见之下,竟大为欢喜,他随即便打听到,小孩的父亲,就是这家店铺的老板。
老人走进去,开口便说:“这是你的儿子吧。”
店主有点惊讶:“是的。”
老人脸上的皱纹欢快的游动着:“让他念经吧,他有望成为这个时代最尊贵的人。”
店主更惊讶了:“你是算命的?”
老人飘然出门,风里传来他的声音:“不,只是真主这般跟我说了而已。”
老人走了,父亲便将孩子送到了附近的学堂,求学之路才缓缓展开。
这是伊历年的斋月,老人名为雅幸,是一位清廉的修士,云游途中经过这个叫“纳瓦”的小村,便发生了上述的那一幕。
在这个小孩七岁那年,也是斋月,27日午夜,还未到封斋时间,孩子突然惊醒,随即喊醒父亲:“爸,好奇怪,你看这满屋子的光。”
父亲睡眼惺忪,满目一片漆黑,家人也都醒了,谁也看不见有什么异常。父亲的心底忽然一阵激动。
后来父亲说:“我知道,那天晚上,孩子碰到了‘格德尔’(高贵之夜)。”
这个孩子,便是脑威。生于伊历年。
二、
漫长的求学之路,缓缓展开了。从此,他辗转附近的各大学堂,如饥似渴的求知,不久,便通背了古兰经和沙斐尔学派的数本法学正文。
他性格孤僻,郁郁寡欢,同龄人玩闹的时候,他多是在沉思,石阶上双手支着下巴的少年,心底涌动着浪涛。
父亲发现,谢赫雅幸所言非虚,他的确是一棵好苗,于是,在脑威十九岁那年,父亲带他辞别乡里,直奔当时的学术圣地,大马士革。
无论在哪里,清真寺永远是游子心中的家,它不分贵贱的接纳所有的旅人,清真寺的门,便是真主的仁慈之门,脑威父子一到大马士革,便直奔城中最大的清真寺——沃马亚大寺。
沃马亚清真寺的教长谢赫哲码伦丁,知道了脑威此行的目的之后,便安排他去谢赫塔仲丁的学堂,第二段学习旅程就此开始。
谢赫塔仲丁的学堂徒有四壁,可谓上雨旁风,脑威无处安睡。于是,谢赫塔仲丁又带他来到谢赫克马力跟前,问他要房。
谢赫克马力是大圣训学家伊本·索俩哈的弟子,他正好有一所房间,虽然略窄,却足以容身,于是爽快的答应了。脑威便搬进了那所逼仄的小屋,一住,便是一生。
脑威天生便一副苦修者的模样,他自从住进小屋,便开始废寝忘食的攻读学业,这里的废寝忘食,绝无夸张之义,他的弟子伊本·安塔尔记载:
他昼夜不起身,在桌边静读,除了小净和礼拜。实在困得不行,便靠着书睡觉,一个小时左右便醒。他只在凌晨时喝一杯茶,只在宵礼后吃一顿饭,吃的还是食堂的大锅饭,少的可怜。
学业无比繁忙,据记载,他一天上十二节课,课程涉及各个学科,他门门皆优,深受好评。
三、
他从小瘦弱,加上繁重的学业,身体终于透支,病症不断,母亲知道后,便来城里伺候他。
有一天,脑威看着两鬓斑白的母亲眼里闪过的泪花,他忽然想学医,于是买了一本伊本·西那的《医典》。后来他回忆说:
我一打开那本书,顿觉内心充满了黑暗,接连几天挥之不去,我一直在寻找原因,有一天忽然顿悟,原来是那医学书的原因,我当即就把《医典》卖了,把房间里一切与医学有关的资料统统搬了出去,内心才出现光明,一切恢复如初。
有一天,母亲端来食物,悄悄地放在桌边,然后出去了。一个小时以后,母亲回来,看到他依旧一动不动的坐着,桌边的饭没动过,母亲凄然一笑,坐在旁边开始喂他吃饭,饭送到他的嘴边,他嘴巴终于微微张开了些,眼睛却依然注视着经书,饭吃完了,母亲也不惊扰他,给他擦擦嘴,默默离开。
当母亲再一次进去时,他有所惊觉,如梦初醒:“妈,我吃饭了吗?”母亲回答:“吃过了。”他念了一声“感赞真主”,便又沉入书中。
就在这个小房间里,就在这种苦修的状态中,他度过了安贫的一生,从最初的痴心学子,到最后名扬天下,他在这里孜孜不倦的阅读,在这里呕心泣血的著作。他几乎没离开过这件小屋,除了两次朝觐,和后来的一趟埃及之行——探望伊玛目沙斐尔的坟墓。
他无时不刻不在研习学问,他觉得,修学便是最崇高的功修。
四、
年,旭烈兀来了,同年巴格达陨落,血流成河,底格里斯河被经书填满,脑威坐在小屋里,双眼布满血丝。他用尚未冰冷的心,静静的感受着末世的灾难。
大圣训学家伊本·索俩哈在世时,曾创立一座圣训阁,并担任第一任长老,广招天下学子,发扬传承圣训学。
伊历年,圣训阁第三任长老艾布·沙麦归真。圣训阁长老之位,当由德高望重的圣训学宗师出任。当时几乎所有的学者推荐的候选人,却是年仅三十四岁的脑威。他婉言谢绝,坦白自己难以胜任。
最终,他还是难以推却,走马上任。几年之内,引领圣训阁开创了未有过的辉煌。他不仅重视学术,还重视德育,培养学子的性灵,修身养性。
哈里发拜巴尔斯为抗击蒙古,来到了叙利亚,他要求学者们为他出具一条判令,“允许军队搜刮民脂民膏。”迫于哈里发的淫威,学者们无奈默认,很多学者因为不通过而被杀。
哈里发问:“还有不通过的人么?”人们说:“还有脑威。”
脑威便被召去,哈里发问:“你怎么看?”脑威回答:“不可以。”
哈里发问:“理由呢?”
脑威慷慨陈词:
你原来只是一个奴隶,身无分文,后来真主赐予你权势,让你翻身做了哈里发,听说你有一千个奴隶,每个奴隶都有一个黄金的肚带,你还有两百个奴婢,各个穿金戴银。你什么时候花掉这一切财产,让所有的奴隶只剩下一身粗布衣服,国库凋零,不余丝毫,我便为你出此判令。
哈里发暴怒:“滚出我的城市!”脑威波澜不惊:“遵命。”转身回了故乡“纳瓦”。
哈里发为什么没有杀他,至今还是一个谜。
之后,他又多次写信向哈里发谏言,刚直不阿。
他一生未吃过大马士革的一口水果,有人问及,他说:“大马士革的水果,多是别人捐献的公益基金,对公益基金的使用,只可以是为其赚利的方式,而人们大多不在乎。所以,我选择不吃。”
他一生未娶,淡泊度日。他奉行着圣门弟子的生活方式。后来有人评价说:“再传弟子之后,再也没出现过这般完美的人。”
五、
他是当时艾什阿勒—沙斐尔学术体系的领袖级学者,是沙斐尔学派的传承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著有很多法学著作。如《学子之明灯》、《学子的花园》、《简明法学注文》等。
他更大的成就,是在圣训学上,他的《圣训学捷径》、《圣训学向导》等,都是权威的圣训学著作。他还著有《穆斯林圣训集注释》、《利雅得圣训集》,他的《脑威四十段圣训选录》,是一部何其充满吉庆的作品,万世流传。
他还广泛涉猎教义学、法理学、传记学等领域,并留下了很多作品。
据叁哈威统计,他的著作多达五十余部。
六、
有一天,他作了一个梦,似乎预感到了些什么,便叫来弟子叁哈威,陪他一起去向人们辞行。
他走的那一天,大马士革城外人头攒动,人们不舍的询问:“此一别,何时再见?”
他回答:“很久之后。”说完,头也不回的走了。
刚回故乡,便一病不起,没过多久,伊历年七月十四日半夜,他悄然归真。
消息传到城里,大马士革震动了,一颗巨星从此陨落。年仅43岁。
人们决定要为脑威修建拱北,他的叔父却不同意:“我梦见过他,他不愿意人们为他修建拱北。”
人们不听,执意要修,修完没几天便塌了。
年1月8日,基地组织的叙利亚分支炸毁了伊玛目脑威的墓地。
无论后人是以何种方式纪念,他还是他,叶海亚·脑威。
往期推荐:
人物志
莱克耐威
人物志
泰富塔匝尼
人物志
百资代维兄弟
人物志
三位乃赛斐
人物志
阿里·嘎勒
人物志
妥哈维
作个闲人
0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一蓑烟雨任平生
赞赏
人赞赏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哪里的白癜风专科医院最好